全国服务电话:0591-83733544     投诉电话:0591-83707915     投诉信箱:jjjc@fqii.cn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

栏目:党的二十大 发布时间:2022-09-23 来源: 人民日报 共产党员网
分享到:

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


开栏的话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革命老区考察调研,多次强调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革命老区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绘就了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优美、民生殷实的壮美画卷。

  从今天起,本报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总栏目下开设“老区新貌”子栏目,充分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老区的深深牵挂、深厚情谊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过程,深入反映革命老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显著成就和感人故事,生动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老区的新风貌新变化新成就,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滹沱河畔到宝塔山上,从遵义古城到沂蒙老区,习近平总书记的“红色足迹”遍及各个革命老区。总书记叮嘱,“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殷殷嘱托化作前行动力,革命老区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江西于都,晨曦微露,这里的赣南脐橙变身“高铁生鲜”,丰富了粤港澳大湾区百姓的“果篮子”,鼓起了老区人民的“钱袋子”。

  安徽金寨,满目皆绿,红军街、红军纪念堂游人纷至沓来,有机茶园蓊蓊郁郁,山上种茶、家中迎客,一批批脱贫户捧上“金饭碗”。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面貌焕然一新,一幅幅人民生活更殷实、特色产业更兴旺、红色文化更繁荣、绿色生态更优美的老区新画卷在神州大地铺展。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能忘记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不能忘记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文件,各地区各部门加大对革命老区支持力度,老区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2020年底,革命老区中的3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重中之重。

  支持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政策不留白、工作不断档、投入不减力。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批复《“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了全国12个革命老区规划范围和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举措陆续出台,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

  ——政策给力,农业提质仓廪足。

  江西赣州宁都县长胜镇长胜村百亩高标准农田里,80后种粮大户黄江驾驶着高速插秧机,带着乡亲们移栽早稻。“种田挑上‘金扁担’,丰收更有底气!”黄江说,自己购买了30多台农用机械,翻田、播种、收割、烘干,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收入涨了一大截。

  农机购置有补贴,粮食生产有补助,近些年,赣抚平原、吉泰盆地等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坚实有力,越来越多低产田变身高标准农田,革命老区的现代农业发展阔步前行。

  ——帮扶接续,乡村振兴面貌新。

  “新家干净又宽敞,上学、看病都方便。从石窝窝搬到新社区,日子迈进了‘幸福’里!”在广西百色田东县思林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江北小区,脱贫户卢文部利用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开办扶贫车间,带动80多名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乡亲们都欢迎。”

  脱贫攻坚战打赢后,一批革命老区县(区、市)等被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获得财政、人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集中支持,不断夯实脱贫成果,持续增强发展后劲。

  ——就业稳定,农民增收门路宽。

  暖阳里,村民们边忙春播,边修河堤,湖北恩施来凤县大河镇施南坡村热闹起来。

  近年来,来凤县用好中央财政资金,积极推进以工代赈。“当泥瓦工,一天稳稳能挣近百元。”村民张家宝感慨,“这日子真不赖!”

  不只湖北恩施。贵州遵义,正安县创出响亮的“正安吉他”劳务品牌,带动6690名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四川达州,与浙江舟山跨越山海的劳务协作,让不少达州人变身“船师傅”……2021年,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持续增强革命老区发展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力度,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在符合条件前提下,要优先向老区安排;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要优先向老区引导”。

  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培育内生发展动力是主攻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老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发展新动能澎湃涌动。2021年,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

  ——补齐短板,人便其行货畅其流。

  今年1月18日,四川巴中通江县,镇广高速王坪至通江段正式通车。“红色主题高速公路修到家门口,乡亲们‘旅游饭’越吃越好。”王坪村党委书记殷雄说,通过道路连通、旅游带动,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近两万元,“高速公路串起旅游点,日子更有奔头。”

  老区振兴,交通先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优先支持革命老区铁路、公路、水运、机场、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纵贯革命老区的京港(台)、包(银)海、沿江、厦渝等高铁主通道,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实现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全覆盖,赣深、梅汕、安九高铁建成通车,大广、汕昆、韶赣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行,红色沃土铺就条条惠民路、致富路。

  ——创新驱动,产业集群加快培育。

  太行山下,山西长治将煤炭“吃干榨净”。海德利森氢能装备研发生产项目一期建成投产;申能集团携手潞宝集团,共同推动万吨制氢基地加速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治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煤化工产业链越来越长、产品种类越来越多。

  在一个个革命老区,新材料、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培育,2019年,12个革命老区的593个县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约74%;2021年,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4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111.22%。

  ——数字赋能,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咱南沟村的樱桃花开咧,丰收在望呢。想认养樱桃树的,抓紧时间咧!”花海中,陕西延安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包村干部张光红举起手机,在直播间里卖力吆喝。

  锄头加鼠标,致富辟新道。2017年,南沟村户户通了光纤,助力“延安味道”飞出黄土高原。“云端认养,网上销售,山果果不愁卖,果农收益还翻了番。”张光红咧着嘴笑。

  放眼革命老区,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搞电商、办旅游,富起来的何止一个南沟村。浙江丽水把山水“送入云端”,通过开发自驾旅游电子路书服务平台,累计吸引自驾游旅客超12万人,带动沿途民宿、餐饮和农土特产品销售3280余万元;河南信阳光山县给山货插上“数字翅膀”,油茶、麻鸭、虾稻米等特色农产品入驻电商平台,带动2000余户脱贫户稳定增收。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增进革命老区人民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真抓实干”“我们要把老区建设好、把英烈后代照顾好,让他们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着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繁荣发展红色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革命老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筑牢民生底线,安居乐业日子甜。

  福建三明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村民曾繁辉拿出了自家的医疗账单:“2015年医疗费8万多元,自付超3万元;2019年医疗费6万多元,自掏腰包3000元。”努力实现“病有所医”,三明医改打破医保管理“九龙治水”,纠偏公立医院“以药养医”,有效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大妈您慢点,上下抬腿……”河南信阳新县箭厂河乡戴畈村,在护理员的指导下,马淑兰老人正在踏步训练器上锻炼。努力实现“老有所养”,戴畈村建起“三留守”服务中心,提供助餐、助行、助医等居家养老服务。老人生活更妥帖,子女在外务工更安心。

  ——护好绿水青山,绿色发展动力足。

  福建龙岩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经过数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如今水土流失率已降至6.78%,森林覆盖率达80.31%。绿了荒山,鼓了腰包,2021年,全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88万亩,实现产值30.2亿元。

  不仅是长汀,江西抚州等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经验得以推广,巩固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成果……革命老区纷纷发力“绿经济”,澎湃发展新动能。

  ——传承红色基因,老区精神底色浓。

  “最后一匹布做军装,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在沂蒙精神的诞生地,山东临沂兰山区兰山街道李庄社区原党支部书记赵玉玺,带领村民让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李庄”变成年产值数亿元的集体经济标杆,“我们的企业文化植根于沂蒙精神,不断汲取着红色精神的养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老区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谱写了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壮丽诗篇,充分展现了老区精神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将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灌注到干事创业的行动之中,撸起袖子加油干,革命老区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传承红色基因 推动高质量发展——赣闽粤原中央苏区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革命根据地……座座红色地标,在赣闽粤三省交界处的崇山峻岭间,矗立起彪炳史册的丰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原中央苏区考察调研,对老区群众始终记挂在心:“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好了,一定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中央苏区的老百姓们。”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如今,原中央苏区的乡亲们同全国人民一道,如期迈入全面小康,正阔步走向新征程……

  行走在这片红土地,在苍翠绵延的山岭间,在锦绣如画的大地上,在繁忙运转的工厂设备旁,在幸福洋溢的张张笑脸中,都可以领略到新时代的原中央苏区新面貌。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接续奋斗新征程

  大山环抱的赣南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底子薄,贫困人口多,曾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鳞次栉比的蔬菜棚延伸到远方……大棚里,绿色秧架下,颗颗番茄圆润鲜红,村民林秀花熟练地采摘着果蔬:“一月能赚2000多元。”这个富硒蔬菜基地,成为她如今生活的新希望。

  5年前,丈夫患了重病,治病欠了不少钱,林秀花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好政策“兜”住了这个家:2018年,帮扶干部介绍她的大儿子到于都县的服装产业园做工,又为她家申请了低保补贴和教育补贴,还介绍林秀花到蔬菜大棚就近工作。“离我家很近,干完活,还能照顾家里……”林秀花说。

  生活好起来的,远不止林秀花一个。2012年,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赣南原中央苏区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获益最多的时期。在赣州,114.3万农村贫困人口同全国人民一道,奔上了小康路。

  在梓山镇潭头村有一面墙,上面绘满了村民的笑脸。指着墙上自己的笑脸,73岁的孙观发高兴地说:“生活这么好,我要跟儿女们一起过上更好的日子。”

  仲春时节,步入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茶农杨文春聊起今年的光景:“初春下了一场多年未见的雪,今年的春茶特别好!”

  种上生态茶,用上智能化生产设备,探索清洁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过去一年,杨文春的茶叶优质率、精制率不断提升,收购价也提高了不少。“茶一直是我们这里的支柱产业,我们还要努力提高茶产业的科技化水平。”杨文春说。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奋斗,老区群众有了新期盼……

  绿色招牌越擦越亮,生态饭越吃越香

  武夷山国家公园物种“大家庭”,又添新成员。今年初,武夷山国家公园对外公布生物资源本底调查阶段性成果:武夷林蛙、无凹带蜉金龟、武夷山毛泥甲等6个新物种被首次发现。至此,武夷山新发现的物种数量已达11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秀美的生态环境,也是原中央苏区重要的资源优势和品牌。

  旭日初升,阳光洒进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马头山生态公益林场。护林员吴新民一边打开手机里的“林长通”APP,一边走进莽莽青山……

  如今,抚州市1541名专职护林员的日常巡护情况都在智慧平台实时显示;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征乱占等情况可被及时发现。森林资源监管全天候、一体化,已经迈入“云”时代。

  从林长制、河长制,到法治化保护、智能化监管……原中央苏区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万安镇养蜂能人钟亮生对此有真切的体会:“养蜜蜂关键在蜜源。以前,砍树多,蜜源少,一箱蜜蜂产不了10斤蜜。现在,林子密了,蜜源多了,产量也翻了一番多。”

  养蜂16年,钟亮生的养殖规模多达2300箱,“前不久,蜂蜜丰收了,我们通过直播带货卖得很快,可以说是供不应求!”

  从福建发起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了人们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有效控制了森林资源消耗。林改后,“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武平全县造林面积超过此前25年的总和,森林覆盖率高达79.7%。百香果、象洞鸡、乡村游……绿色经济风生水起。

  行走在原中央苏区的大地上,但见绿色招牌越擦越亮,群众的生态饭越吃越香。

  加强创新引领,老区产业提质增效

  一条传输带将搅拌好的混凝土有序运送至生产车间,在智能生产线系统的控制下,装配式生态框、装配式路基板等绿色建材产品不断地被生产出来……

  在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新塔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装配式生态框、装配式路基板等各种绿色建材,成为建材市场上的热销品,畅销珠三角地区。眼下,蕉岭县正着力打造“建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打造绿色建材产业链。

  广东省提出,推动老区苏区产业提质增效,鼓励省属企业、民营企业投资带动发展,支持梅州等地创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广东省财政5年新增210亿元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对落地老区的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同步予以支持。

  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蛟洋新材料产业园,一个个强强联手的企业组合引人关注。

  吉利科技集团、巴斯夫杉杉等企业“牵手”,投资组建福建常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做锂电三元前驱体材料。“吉利科技集团有丰富的废旧动力电池原料,巴斯夫杉杉有技术优势。多家企业联合,共同参与新能源科技创新。”负责人石小东说。

  凭借产业协同配套的先发优势和前瞻性布局,上杭的新材料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20年产值过百亿元,2021年则接近200亿元。

  抓举、抬臂、绕线、充磁、组装,几十台蓝色的六轴工业机器臂各显身手,一条无人自动化智能生产线上,稀土永磁伺服电机正源源不断地下线……这款电机由中科拓又达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智造’显身手、延伸产业链,我们的稀有金属产业有信心在高质量发展中迈向1000亿元的规模。”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今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赣州、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样板”的重任,又落在了这片红土地上。

  消息传来,原中央苏区的干部群众鼓起新干劲:“一定继续发扬苏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奋力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中走好走稳!”原中央苏区人民对未来充满信心……

>>喜看老区新变化<<

振兴发展 乘风而上

江西赣州国际陆港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春风吹过高大的龙门吊,阳光洒在五颜六色的集装箱上。随着一声嘹亮的汽笛,4月8日,赣州国际陆港今年第六十列中欧班列正满载着货物,缓缓驶出……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曾经是原中央苏区全红县之一。如今坐落于南康区的赣州国际陆港,日吞吐量600标箱,中欧(亚)班列覆盖中亚五国及欧洲20多个国家100多个城市。

  赣州港的发展,还要从南康家具产业说起。家具是赣州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但所需木材80%依赖进口。乘着《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东风,当地有了一个想法:把木材入境的口岸就放在南康。

  2015年1月19日,赣州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区直通运营,进口木材可以从深圳盐田港直通南康。

  受益于赣州港的直接带动,南康家具产业产值从建港前的百亿元增长到超2000亿元。“外贸规模越来越大,功能也越来越全面。”赣州陆港铁路运营公司总经理刘立平说。如今,赣州港已成为集国际物流、海关监管、保税仓储、数字经济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内陆口岸。

  “我们尝试铁海联运模式,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刘立平说,“和盐田港共建赣深组合港,同港同价同效率,建设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常态化开行深赣欧班列。如今老区牵手特区,乘风而上,曾经的开放末梢成了开放前沿。”

建强战斗堡垒 汇聚发展动能

福建三明探索实施“跨村联建”农村党建模式

  一款名为“寻味俞邦”的特色小吃包时下颇为走俏:它集纳了面条、辣酱等十几种来自俞邦村周边的美食。半年不到,网销量突破10万份。福建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长阜村面干厂厂长罗奋忠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片区小吃更丰富了!”

  罗奋忠口中的“片区”,是指夏茂镇的俞邦片区。近年来,被誉为“沙县小吃第一村”的俞邦村,知名度日渐彰显,年游客量突破20万人次。

  如何让品牌效应延伸到更广范围?“我们的答案是依托‘跨村联建’农村党建模式,实现‘抱团发展’。”夏茂镇党委书记张卫华说。夏茂镇以俞邦村为联建主体,联合周边5个村党支部、2个经济合作社党支部,成立俞邦片区党委。

  着力破解村庄规模小、经济基础弱、人口老龄化等问题,2017年起,三明市探索组建以强带弱型、产业主导型、村企共建型等类型的联村党组织,走出了具有老区特色的发展道路。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联村党组织194个,覆盖717个村,占总数的41.3%。

  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村党支部书记林上斗正忙着为“通汶联村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建设方案奔波……他从部队转业后当选了村支书,与乡亲们一起团结奋斗。经过几年发展,如今的半山村已然焕然一新。

  据了解,三明市同步实施“人才回引”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回村任职,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头雁”作用。

>>一线感悟<<

以实干赢得实绩

  在江西瑞金,九堡镇产业基地的脐橙花香,油茶喜人;在福建三明,沙县小吃探索转型,尝试新工艺,传承老味道;在广东梅州,智能化生产线紧张作业,绿色建材产业链逐渐形成……在赣闽粤原中央苏区这片红土地上,一幅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正徐徐铺开。

  脱贫之后谋振兴,苏区广大干部群众都铆着一股劲。从历史走来,向未来进发,苏区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让红色基因永不褪色、代代相传。

  近年来,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党委政府精准施策、主动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以实干赢得实绩。在赣州经开区,每个干部的工作牌上都印着一句话:“始终把做好服务作为自己最大本分。”从改善基础设施,到加大帮扶力度;从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到鼓励探索机制改革;从保护生态资源,到发展绿色经济……一切工作都要真抓实干做出实效,才能“创造第一等工作”,开创发展新局面。

  赣南曾经传唱着一首山歌:“正月里来是新春,红军发我土地证,四四方方一张纸,圆圆巴巴一颗印。”歌谣唱出了当年老乡拿到土地证的喜悦。如今,歌词又添新内容:“喜连连来笑连连,山林天地再确权,感谢党的政策好,农民吃了定心丸。”在确权的土地上,原苏区人民创新思路,盘活资源,发展产业,实现了脱贫摘帽,正在奋力振兴发展!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1933年,中央苏区曾发布一份《中央政府修路计划》所附干路图,以瑞金为中心,22条干路向四周延伸。如今,干路图已从图纸变为现实。道路一通天地宽,原中央苏区驶入了发展快车道,老区人民群众正意气风发地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弘扬老区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海陆丰革命老区

走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旧址及周边街道墙面都是鲜艳的红色,一片火热扑面而来。

  1927年11月,陆丰、海丰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两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当时海丰县便把会场外墙刷成红色,内壁用红布覆盖,以示红色政权。

  海陆丰革命老区是我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在这里,“敢为人先、依靠群众、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的海陆丰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老区人民砥砺前行、奋勇拼搏。厚重的红色历史,凝聚起矢志发展的磅礴力量,助力老区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传承红色基因,干事创业劲头更足

  “明天重新开馆,已经有几家单位预约前来瞻仰学习了,大家务必把海陆丰革命故事和精神讲深讲透。”4月8日上午,因为疫情防控闭馆多日的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正在做开馆前最后的准备工作,馆长陈火金召集讲解员布置第二天的任务。

  讲解员林雁冰说,近年来,干部群众纷纷前来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设在纪念馆内的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每年要举办400多场活动,“最多时,我一天要讲解10多场”。

  在海陆丰革命老区,各地着力用好用活丰富的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以革命精神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拥有517处革命遗址、8个省定“红色村”的汕尾,经过全面梳理、整合、提升,精选出23个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和10条红色文化研学精品线路,组织干部群众在“红色之旅”中学习党史。此外还组建多支红色故事宣讲队和“红色文化轻骑兵”,打磨一批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揭阳市精选推出汾水战役烈士陵园等12个革命传统现场教学点,通过红色讲堂、流动党课、互动体验等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汕头则推出“红色城旅”活动,让诸多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和历史展馆变身为教育基地。

  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化作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励着海陆丰革命老区的干部群众。

  走进陆丰市城东镇磨海村枸杞种植基地,镇党委书记林坤炼正在查看荒地复耕工作进展。一年多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城东镇积极探索,将农户承包地通过“委托流转经营”的模式实现土地集约化,全镇3000多亩撂荒地变成了良田。今年1月,在汕尾市镇街党(工)委书记工作交流会上,林坤炼上台分享,城东镇的经验在全市推广。

  在有“东江红都”之称的惠州市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党总支书记江明坤正带着村民规划环村旅游路线。近年来,中洞村修缮革命旧址,兴建旅游观光基础设施,打造“红军宿营地”等红色研学项目,将村庄变成红色旅游景点。

  “一天当做三天用、一人顶着三人干”“快人一拍、先人一步、胜人一筹”……行走在汕尾街头,醒目的标语随处可见,彰显着拼搏进取的姿态。

  传播红色文化,乡村振兴动力更强

  青山如黛,溪水潺潺。红色文化壁画长廊前,游客三五成群拍照留念,孩子们在彩虹滑梯上快乐玩耍。走进汕尾市陆河县河口镇北中村,仿佛来到了一个园林景区。

  北中村党总支书记朱秋岸说,就在5年前,这个山旮旯的村庄还是一个不通硬化路、没有手机信号的省定贫困村,年轻村民纷纷外出打工。

  北中村,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我们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保护,对全村民居外立面进行统一改造,还开展雨污分流、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文旅产业。”朱秋岸说,北中村内有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重要地下交通站、游击队训练场以及多个农会旧址,全村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有14名。

  昔日藏在深山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今变成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越来越多的村民在景区开起了便利店、农家乐等。随着旅游的兴起,同样藏在深山的沉香木也成了北中村的新招牌。北中村将沉香产业定为“一村一品”产业,引入多家农林企业,形成集育苗、种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沉香产业链,支持村民广泛种植沉香,让村民吃上了“生态饭”。

  在海陆丰革命老区,越来越多的村庄挖掘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绘就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霞光洒蚝田,白鹭舞翩跹,白墙蓝瓦屋舍俨然……傍晚时分,走进汕尾市城区红草镇晨洲村,便如同走进了画里。“我们以生态立村,把环境整治与标准化水产养殖相结合,目前全村蚝田面积1.8万亩,产值突破4.6亿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晨洲村第一书记吴东就说。

  在海丰县海城镇莲花村,3000亩翠绿茶园一望无际。村民温芬在莲花山茶展示厅擂茶摊打工。“周末游客多时,一天收入能有300多元。”她说。

  在揭阳普宁市大南山街道什石洋村,10余处革命遗址串成一条红色旅游线路,引来不少游客。“我们走红色文旅之路,村里发展蒸蒸日上。”什石洋村党总支书记蔡育彬说。

  一个个“红色村”变成旅游地,一条条生态农业带变成观光带,杂草荒地变成休闲公园……老区人民在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中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优化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路更畅

  面朝蔚蓝大海,6家企业的制造基地一字排开,高高的龙门吊和成排的80米长海上风机叶片引人注目。在位于陆丰市碣石镇的汕尾海洋工程基地,项目建设施工正忙,风电机配件生产线高效运转。

  基地由汕尾临港工业园开发公司运营,该公司董事长刘荣涛介绍,短短3年时间,这里已建成规模大、配套全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集群,去年产值突破了400亿元。

  拥有455.2公里海岸线,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汕尾大力推进海上风电产业布局:“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950万千瓦,连同核电和抽水蓄能电站,形成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电力能源基地。

  在明阳智能海上风电产业园风机制造车间,工人们正在对一批即将出厂的风机主机做最后的检测。“我们的生产线正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一季度产值同比增长12.3%。”明阳智能集团汕尾区域总经理柏建中说。

  明阳智能海上风电产业园从开工建设到首台产品下线,只用了半年时间。“政府对企业诉求非常重视,企业有问题随时帮助解决。”柏建中说,当地干部不仅在项目审批上帮“跑腿”,起初电网没有架设入园时,还帮助协调供电局拉专线供电。企业招工出现难题时,陆丰市各乡镇集体动员,帮助企业招到1200名工人。

  在陆河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弈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以前是企业跑来跑去找政府部门办事,现在是干部帮着跑、助力企业办。”

  走进汕尾市政务服务中心,“最多跑一次,服务零距离”等标语挂在最醒目的位置,“一站式”申报审批、“帮办代办”制度等举措陆续出台。在省市联建新模式下,汕尾数字政府“放管服”创新成效显著,民生事项和企业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8%以上。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信利、比亚迪、中广核、天能重工、康佳等企业纷纷落户,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大项目推动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海陆丰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喜看老区新变化<<

“民情地图” 善治赢得民心

广东省汕尾市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某村民“家庭矛盾纠纷已妥善调解”“综合市场有一孩童与家人走散,网格员已前往帮助”……在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东海镇乌坎村“民情地图”联勤指挥中心,大屏幕上不断弹出不同事情的处置信息。

  “使用‘民情地图’,村民、网格员和村委干部可以随时沟通村务,反映和解决问题。”乌坎村“民情地图”联勤指挥中心专员孙奇林说,以“民情地图”为抓手,汕尾市推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汇集了当地31个党政部门351类数据,初步建成“人、事、地、物、组织”的数据库。

  去年以来,汕尾市创新构建横向为“镇、村、组”、纵向为“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的“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网格员深入基层排查安全隐患、化解矛盾纠纷、宣传政策法规,使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化、为民服务更加精准化。

  汕尾市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建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实现村民小组党组织全覆盖,向重点村派驻第一书记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切实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全市800多名镇街干部全脱产驻村,5000多名村社干部下沉到网格,5万多名基层党员为群众排忧解难。汕尾市绝大部分村、社区,成立了由老党员、退休干部等组成的红白事理事会、志愿者服务队等,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在系列“组合拳”的作用下,汕尾市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许多矛盾纠纷被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

“彩宝之乡” 插上电商翅膀

广东省海丰县可塘镇发展珠宝产业

  晚上,广东省海丰县可塘镇珠宝交易市场直播基地灯火通明。坐在摄影灯前,商户张立波拿起一串南红玛瑙手链,开始向网友推介。去年3月,他入驻直播基地,现在每个月能销售200万元以上,是之前销售额的5倍左右。

  可塘是彩色宝石加工专业镇,登记注册的珠宝首饰加工和销售企业商户有4800多家,其中生产加工厂有2100多家,年产值达50亿元。

  近年来,各大电商直播基地相继在可塘镇落户,像张立波一样尝到直播带货甜头的商户,在可塘有上千家。

  为了让新业态健康发展,可塘镇政府协调引入了电信5G网络,在直播基地设立了党群服务中心,开设了人社、税务、营业执照办理等服务窗口,同时指导直播基地采用严格的商家和商品管理机制,加强电商直播业务的质量监管。在珠宝交易市场直播基地,广东省珠宝玉石及贵金属检测中心等质检机构已经入驻,为商品检测提供保障。

  业内人士估计,可塘镇的珠宝有一半是靠直播电商销售的。去年,可塘镇珠宝电商直播销售额达11.95亿元,同比增长241%。

  眼下,可塘镇正在谋划借助电商带来的发展机遇,将散在民居里的珠宝加工小作坊集聚至标准化厂房。“可塘镇有90%以上的珠宝加工是家庭作坊式的,不仅存在污染风险和监管难题,而且也不利于走品牌化之路”。可塘镇镇长何义权说,目前已有企业愿意承接标准化厂房项目,未来可塘“彩宝之乡”的招牌将愈发闪亮。

>>一线感悟<<

继往开来 矢志发展

  走进海陆丰革命老区,常听干部说两句话:“跳出汕尾看汕尾、跳出汕尾发展汕尾”“一天当做三天用、一人顶着三人干”,折射出当地干部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矢志发展的使命感。

  干部作风,关乎工作成效、事业成败。在广东汕尾陆河高新技术开发区,一位干部说:“干事创业不能有‘躺平’心态,否则如何告慰革命先烈?”这代表了不少干部的心声。近年来在海陆丰,比学赶超的氛围浓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不断涌现。营商环境日益优化,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福祉持续改善……这些发展成就,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党员干部焕然一新的精气神。

  如何打牢思想根基,不断改进作风?当地干部群众都说,这离不开红色文化的引领。近年来,汕尾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精心打造10条红色文化研学精品线路,组织党员干部到红色旧址、纪念馆回顾革命历史,到金厢滩、下埔村追寻先辈足迹,到激石溪革命根据地先烈纪念园感悟信仰伟力……以红色文化滋养人,以红色精神激发人,老区干部在思想上深受教育,行动上更有劲头。代代相传的红色故事、植根心灵的红色基因,激发出党员干部继往开来、拼搏进取的力量。

  用好红色资源,是为了实干奋进;赓续红色血脉,是为了开创新篇。陆河县北中村曾是贫困村,村党总支书记朱秋岸带领群众修缮三溪地下交通站、红二师红一团训练场等革命遗址,把村庄改造成红色文化体验游景点,同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把北中村建设成了富裕村。实践证明,用好红色资源,充分激发干部群众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发有为的拼搏姿态,才能更好书写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使命在心,责任在肩。一名干部说:“发扬老区精神,将初心使命融入血脉、铸入灵魂,才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满意答卷。”从红色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让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薪火相传,必能更好激励人们砥砺前行、再创佳绩。



用好红色资源 砥砺初心使命——湘赣边革命老区

走进湘赣边革命老区,总有一种力量,让人热泪盈眶,血脉偾张!

  如果用红色的故事串起湘赣边革命老区,那便是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星星之火,还有红军长征的筚路蓝缕。冲锋号声犹在耳,每一寸土地,见证着信仰与勇气、奉献与牺牲。

  如果用发展的故事串起湘赣边革命老区,那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区域协同等伟大实践。巍巍罗霄山脉,见证着老区破浪前行的豪迈。

  红色,擦亮老区的底色

  在湘赣边革命老区,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诞生了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第一个工农兵政府……红色,是这里的底色。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作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村,农民将军甘祖昌老家江西萍乡莲花县沿背村的发展,牵动人心。眼下,南溪河水流潺潺,河畔边装修一新的两层小楼,房间干净整洁。“民宿收入一年就有6万元。”村民彭玲华端出自己做的艾米果招待客人。

  集体收入从不足1万元到140万元,人均收入从不足2000元到1.6万元,幸福洋溢在每名村民脸上。这几年,沿背村举办“传承红色基因讲好身边故事”比赛。每当有人讲到甘祖昌将军的话——“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时,台下众人都是热泪盈眶。

  春意正浓,行走湘赣边革命老区,山是传奇,水有故事。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湖南郴州汝城县沙洲村,已经挂起了湖南(沙洲)红色文旅特色产业园的牌子,沙洲文旅小镇被认定为省级特色产业小镇。

  在园区内的农旅示范基地,各类果蔬种植规模已达400多亩。“去年最火的季节,一个月就有近千名游客来采摘。”基地负责人张有发介绍。

  老区的底色越擦越亮,这是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巨大的发展助力。

  近年来,湘赣两省红色旅游交流合作迈入快车道,建立省际红色旅游合作工作机制,编制《湘赣边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共同主办中国红色文化艺术节和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合作。

  2019年,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共同体成立,吸纳浏阳市和宜春市袁州区、铜鼓县等24个县(市、区)成员单位。2021年,“初心源”湘赣文旅一卡通在8个区县发行,首批300余家景区、酒店、商超加盟,目前已发行10万张,向持卡用户释放超过1亿元优惠福利。

  绿色,构筑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

  湘赣边革命老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内县(市、区)森林覆盖率均在66%以上,其中13个县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

  “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湘赣边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发展指明方向。

  小灵猫、毛冠鹿、白鹇……最近,各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频频现身赣州崇义县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崇义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8.3%,守护湘赣边革命老区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崇义义不容辞!”保护区管理局干部卢建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行走湘赣边革命老区,青山绿水生金变银的故事越来越多。

  株洲茶陵县湾里村曾诞生湘赣苏区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走进村庄附近的“花湖谷”,优质茶树、油茶、花木等林区产业依次排布。

  这片郁郁葱葱的山岭,十几年前还是遍布砂石的荒山。“以前靠林吃林,现在靠的是林业经济,再也不会荒掉啦!”牵头成立茶陵县万樟园林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刘祖治介绍,绿色发展解决了周边2000多人的就业问题。

  4月10日,江西修水县漫江乡宁红村漫江红千亩茶园基地,蓝天白云下,一垄垄茶树格外青翠,百余名采茶工穿梭其间采摘春茶。这些年,基地负责人俞旦华始终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如今,茶园基地年产值近6000万元。

  好山、好水、好空气,已成为湘赣边革命老区的生态品牌,如何护好品牌,两省在跨省协作上不断探索。

  车窗外,萍水河迤逦流淌,栈道迂回延伸,湿地公园各色花儿盛开。萍乡湘东区河长办专职副主任邹勇停下车,拿出手机拍照:“几年前,这里到处是垃圾,水质是劣Ⅴ类。”

  萍水下游便是醴陵的渌水,两省同饮一河水,如今,更要同治一河水。

  自2019年7月《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签订以来,两省交界国考断面,始终稳定在Ⅲ类以上。湘东获得的1.14亿元补偿资金,全部用于水体治理。2021年,渌水醴陵城区段获评湖南省“美丽河湖”,成为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标杆。

  不仅仅是萍水河,湘赣边革命老区共有16条跨省河流,如今都在探索跨界河流共抓共管。从新建污水处理厂,到退养禁养,整治越来越实;从共同巡湖,到联合执法,措施越来越细。

  金色,老区跨越成色足

  同为红色热土,更有山水相近,人脉相亲。

  2019年5月,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截至去年底已召开6次。省级层面的频繁互动,碰撞出战略共融的火花:打造“湘赣红”品牌,出台渝长厦铁路长赣段建设方案、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合作方案……湘赣联手,共同熔铸富民“金色”。

  桂星桥园春茶叶合作社负责人陈英剑,几年前回乡种茶。郴州桂东是产茶大县,怎么脱颖而出?2021年,陈英剑选择加入“湘赣红”,“区域品牌为我们的优质农产品搭建了一个最好的平台,去年我的茶叶销量增加了近6吨。”陈英剑说。

  浏阳辣椒、平江豆干、莲花血鸭……这些来自湘赣边革命老区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在“湘赣红”品牌的加持下,走进两省高端超市,入驻各大网上商城。“湘赣红”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自发布以来,授权企业164家(湖南80家、江西84家),产品涵盖粮油、茶叶、中药材等八大类362款产品。

  农业、工业、服务业,打通了融合发展经络的湘赣边革命老区,产业捏指成拳。

  目前,湘赣边革命老区是我国重要的烟花产业带。湖南浏阳市大瑶镇国际花炮商贸城,是产业融合的代表,500余家烟花贸易公司中,有近100家由江西人投资,来自江西企业的交易额占到1/3。去年4月,湘赣边烟花爆竹产业发展委员会成立。浏阳、醴陵、上栗、万载4县(市),致力于共同加强产业分工合作与技术研发,联合制定安全规范和技术标准。

  202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将湘赣边区域打造成为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先行区、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样板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区。

  抢抓新机遇,共创新作为,听!巍巍罗霄山脉两侧,冲锋号又在吹响。

>>喜看老区新变化<<

借力资源禀赋 夯实产业根基

  翠竹吐绿,杜鹃争艳。5年前,江西省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5年来,井冈山盘活红色资源,夯实绿色产业,绘就乡村振兴秀美画卷。

  “快!跟上队伍!”身着红军服、头戴红军帽,一群游客在茅坪镇坝上村体验红军急行军。这里是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坝上红军的一天”红色培训体验点。“山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农户变商户,近两万村民搭上致富车。”井冈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罗辰元说。

  走进井冈山创新竹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根根毛竹经过激光雕刻机的“雕琢”,变身为一个个精美的竹雕产品。井冈山有毛竹林30.6万亩,立竹量达5500余万株。2017年,井冈山将竹木产业列为四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不断夯实产业根基。

  “每亩增产40株左右。”经过低产改造,东上乡东上村村民许明才家的214亩毛竹林连年丰收。近年来,井冈山大力实施毛竹低产改造、丰产竹林基地建设,“十三五”时期,全市完成毛竹低改11万亩。现在,全市有毛竹加工企业48家,竹业年产值9.2亿元。

  “我们要推动井冈山高标准‘衔接’、高水平‘民富’、高质量‘村强’、高品质‘景美’、高效能‘人和’,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续写新的胜利篇章。”井冈山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湘赣边“上云”  发展聚合力

  千山环野立,一水抱村流。地处湘赣边界的江西上犹县梅水乡园村犹江绿月茶园,群山环绕,茶香云飘。依托云上湘赣边融媒平台,上犹县犹江绿月食品有限公司在“湘赣红云集市”平台陈列各式茶品,扩大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茶园负责人陈威丞将园村茶园风光制作成短视频在平台进行云传播、云推介,从卖茶叶到卖风景、卖体验,让大山里的农产品乘“云”而上。

  2014年,湘鄂赣城市广播电视联盟成立,如今有近50家县(市、区)媒体加入,节目总覆盖人口超过3000万。联盟逐步建立“新闻资讯共享、专题栏目共建、大型活动联办”协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云上湘赣边概念。

  今年2月,云上湘赣边与江西铜鼓县汤里温泉景区合作,开展景区直播和门票促销活动,24小时全网售出门票总额超过28万元。广播电视联盟秘书处负责人、浏阳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郑霞介绍,如今,云上湘赣边平台累计联合举办大型活动80余场、采风活动近100场。

  “为做好湘赣红区域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云上湘赣边创立了‘湘赣红云集市’,组建手机直播联盟,走进大围山蜂蜜、炎陵黄桃等农副产品原产地。在帮助群众就近就业方面,直播车开进用工企业,为企业制订湘赣边招工计划。”郑霞说。

>>一线感悟<<

红色是鲜亮的底色

  安源路矿,掀起工人运动的高潮;秋收起义,第一次亮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井冈山,革命摇篮孕育燎原的“星星之火”;桂东沙田,“第一军规”历久弥新……湘赣边革命老区的土地上,有许多难以忘却的红色记忆。

  行走湘赣边,红色资源在焕发活力。老区人民捐出祖屋,做宣教基地;妥善保护的红色遗址,讲述峥嵘岁月;很多地方努力搜集烈士名单,整理烈士事迹……红色是鲜亮的底色,红色故事是生动教材。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才能从革命英雄、革命精神、革命文物中更好汲取智慧和力量。

  行走湘赣边,红色血脉在赓续传承。在三湾改编旧址江西省永新县,革命后代、党史专家、老党员老干部等组成宣讲团队,把“红色课堂”开到社区和田间地头;在湖南省炎陵县,为保护墙上的红军标语,群众几十年不翻修房屋。一代代人用务实行动,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行走湘赣边,红色基因在发扬光大。江西省万载县槽岭村年轻党员林国艳返乡创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项目就叫“红婶婶”。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的故事处处可见。厂房开工建设、小楼拔地而起、道路通村入户,幸福笑容洋溢在老区人民脸上。这启示我们,把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才无愧于历史和人民。

  随着各项利好政策出台,老区正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如何更充分地挖掘和用好红色资源、加强湘赣两地协同合作、最大程度发挥老区发展优势,是一道必答题。铭记革命历史、传承革命传统,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奋勇争先,推动老区高质量发展,方能不负革命先辈期望,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



改善生态 黄土塬披上绿装——陕甘宁革命老区

暮春时节,行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但见陕西、甘肃交界处的子午岭上草木葱茏,宁夏彭阳梯田里杏花烂漫。

  陕甘宁革命老区处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近年来,陕甘宁革命老区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进国土绿化、生态修复和流域综合治理,昔日的黄土地逐渐披上绿装,入黄泥沙量大幅下降,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鼻尖贴着峭壁,脚下黄河滚滚。李峰“挂”在20米高的半空中,一手把住绳索,一手抽出背上的树苗,稳稳地栽进垒石坑中。

  在延安市延长县黄河岸边,曾经光秃秃的山崖,如今已是满目葱茏。15年来,李峰带领的一支60余人的植树队,已在黄河崖、延河壁上栽下30多万棵侧柏。

  “这里是典型的石质山,表层土壤只有10厘米,过去树苗成活率不到六成。”李峰说,要栽活一棵树,首先要就地将山石敲碎,垒起半米多高的石坑,将树栽下后再回填黄土,然后“喂”足60斤水。

  陕甘宁革命老区多半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均降雨量只有200到500毫米;生态环境整体脆弱,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李官沟村的观景台上望去,一片片沙丘绿意铺展。“刚到李官沟时,这里除了沙,就是土。”2012年,植树造林能人李增泉在这里租下了10448亩土地,既种樟子松生态林,也种桃、李子等经济林。“等这片绿林成了规模,我们可以建生态旅游观光区,有采摘园、有农耕文化展览馆,废弃的土窑洞还能改造民俗风情园……”

  治沙人一代接着一代干,目前榆林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沙区植被平均覆盖度达到60%,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飞跃。

  刨坑、栽树、浇水,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高台村六道梁上,造林大户李文军忙得满头大汗。2013年以来,他已在华池县6个乡镇、12个行政村种下近10万亩,共2200多万棵树。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庆阳市,境内沟壑纵横、植被覆盖率低。2013年,庆阳启动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规划每年利用宜林荒山造林100万亩以上。到2020年底,当地累计完成造林730.85万亩。去年初,庆阳又开展“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提质增效行动和“一村万树”工程,进一步提升林草生态建设水平。如今沙尘天气越来越少,去年庆阳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0天,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95。

  因地制宜修复生态,入黄泥沙大幅减少

  流经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的渝河,曾经因为工业、生活污水污染,成为一条臭水河。经过生态修复,渝河重现水清岸绿,还新建了3座公园,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去处。

  2015年,渝河因劣Ⅴ类水质、跨界污染问题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批评,一场河湖综合治理的“硬仗”由此开始。当地封堵渝河沿线27处直排口,取缔淀粉加工企业13家,新建污水处理厂和处理站,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同时开展渝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将12座蓄滞净化池及流域内外16座库坝连通,使造林成活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了80%。2019年,渝河被列入全国示范河湖建设名单,成为宁夏唯一入选的河流。

  4月14日,春雨淅沥。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何家畔村,80岁的村民张应存正悠然地喝茶。而在这之前,他可没这份兴致——当地土质为湿陷性黄土,遇水极易垮塌;气候干旱,但多发短时强降雨。窑洞受损、耕地被冲、道路垮塌……经历这些灾害的张应存,“既盼雨又怕雨”。

  庆阳市水土流失总面积一度占到土地总面积的86%,2015年,庆阳实施“固沟保塬”工程,开展“塬面径流调控、沟头加固防护、坡面植被恢复、沟道水沙集蓄”治理。截至2021年底,庆阳累计治理保护塬面1543平方公里。

  如今张应存老屋所在的段坑崂沟已变得花红柳绿。“我们根据地势开挖了水渠,并安装暗管逐级排水,最大限度减少了雨水冲刷强度。”合水县水土保持局局长呼保仁说。

  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白家沟村历史上多次遭遇山洪,土地被冲毁、庄稼歉收。2018年,子洲县在白家沟村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示范工程,兴建3座淤地坝,在分支沟道上梯次建设谷坊,同时在山梁坡峁修建梯田,实现沟坡兼治。

  “小流域综合治理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趋势,榆林全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榆林市水利局党组成员杨思炯说。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时节一到,固原市彭阳县的杏花就开了。

  红云片片的杏树园里,村民正忙着修剪枝条。“当年植树造林种的杏树,现在成了大家的摇钱树。”彭阳县大沟湾流域护林员朱宏礼介绍,彭阳县地处黄土高原,山多川少,沟壑纵横,过去没少受水土流失的害。

  近年来,彭阳县在治理完毕的山岭上嫁接山杏,发展起以红梅杏为主的林果产业。2021年,彭阳红梅杏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了当地百姓的致富果。据统计,2019年以来彭阳县积极发展苹果、花椒、大果榛子等林果产业,截至去年底带动群众人均增收1100元。

  陕西洛川塬上,粉白相间的苹果花漫山遍野。“春来一山雪,夏来一山绿,秋来一园果,冬来一园梦。”洛川顶端果业的电商直播间里,38岁的秦军莉热情地向网友推介洛川苹果。她身后,一颗颗红彤彤的苹果正在智能选果线上滚动,即将装车销往全国。洛川现在每年苹果种植面积达53万亩,产业总产值达110亿元左右;全县95%的农民从事苹果产业,农民收入的95%来自苹果产业。

  庆阳市温泉镇八里庙村,原先的荒山沟如今银杏成林、紫薇连片。在中科院以及同济大学专家的帮助下,庆阳宝裕生态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4000多万元,栽植树木、美化环境,建起太一农庄。今年4月1日正式开业后,农庄吸引1.2万余人前来赏花踏青。

  在陕西省延长县国家储备林基地,张家滩镇苏家岭村村民王冬峰正将一棵棵油松种上荒坡,“这树干又直又挺,树皮厚,一看就是好苗子。”当上了植树工,王冬峰每天能拿170元工资,家里流转的土地还能拿租金。

  “基地建设总规模5.28万亩,目前已完成人工林1.7万亩。”基地负责人吴中秋说,项目成林后可新增森林面积5.08万亩,储存碳汇量12.53万吨,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1.4个百分点。

>>喜看老区新变化<<

陕西延安

护好用好革命文物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延安文艺纪念馆展厅里,《黄河大合唱》的声光电展示让游客为之动容,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2020年建成开放的延安文艺纪念馆,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桥儿沟。馆内,一件件革命文物通过多媒体、互动体验等形式重焕光彩,每年吸引30多万名游客到此参观游览。

  在纪念馆一角,一把做工精美、漆面闪亮的小提琴格外引人瞩目。这是唯一一件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自制且留存至今的乐器。1940年冬,大提琴家张贞黻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由于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在延安十分稀缺,他提出了自制乐器的建议。1944年,西北战地服务团团员王卓到鲁艺音乐系学习小提琴,老师就是张贞黻。羊肠、电话线、马尾等材料,经过张贞黻细细打磨,终于做成一把精美的小提琴。带着这把琴,王卓从延安走向战场,为战士们助威鼓劲。

  得知小提琴下落后,延安文艺纪念馆馆长刘妮多次与王卓老人通信,交流自己对革命文物的情怀和布展设想。2012年,时年84岁的王卓来到延安,将小提琴交给刘妮。“希望你们能把它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王卓说。

  “我们不仅要精心保护革命文物,更要挖掘文物背后的内涵。”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党委书记薛耀军介绍,近年来延安市启动69处革命旧址集中连片保护维修项目,建立文物活化利用体验式教学基地,不断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甘肃庆阳

节能减排绿色发展

  4月13日,步入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西峰采油三区西13井场,记者倍感“意外”:原本以为油污遍地的石油开采现场,却是绿意盎然。

  “这两台抽油机,原是靠燃油驱动工作;去年6月,全部更换为太阳能供电设备驱动,不仅没有噪声,而且能耗降低30%。”采油三区经理吴国才说,仅这一个作业区,每年就节约用电近2.6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25.4吨。

  近年来,甘肃省庆阳市持续推动各行业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我们在去年建成集输管线,做到了井口不流液、污油不落地、污油污水全部回收。”第二采油厂党委副书记范玺权介绍。

  在中石油庆阳石化分公司,质量安全环保处副处长袁才道紧盯电脑屏幕,仔细查看“炼化企业环境在线监控系统”上的各项数据。“相关排放数据达限制值的70%,系统就会报警。工人将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寻找原因、排查隐患。”他说。

  “‘十三五’时期,庆阳市能耗强度累计下降4.84%,完成能耗双控目标。”庆阳市发改委副主任赵延军说,“我们以年均3.26%的能源消费增速和0.96%的水耗增速,支撑了4.3%的年均经济增速,初步形成了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

宁夏盐池

盐碱地养起螺旋藻

  “啥!盐池里还能养螺旋藻?”听说沙漠里建起了螺旋藻加工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打盐近30年的张孝想去一探究竟。

  穿过几片盐碱地,翻过几座黄土梁,来到毛乌素沙漠的南缘,盐池县怡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就建在这荒滩地上。“盐碱地非常适合螺旋藻的生长。”公司生产厂长黄秀群介绍,公司落户盐池,看上的就是这里丰富的盐碱资源。黄秀群说:“螺旋藻生长周期只要4天。1500亩的大棚产区,一年就能生产螺旋藻片700吨,年产值7000多万元。”

  随着生态保护政策的推行,2005年以后池盐停产,可全县4.7万亩的盐碱水资源不能浪费。近年来,盐池县引进东部的渔业养殖、藻类加工企业,建起万亩盐碱生物科技产业园。

  智能化的螺旋藻养殖大棚里,搅拌机不停转动。望着池里慢慢浮起的螺旋藻,张孝有些心动:“我能不能也干这一行?” “怎么不能?”同行的盐池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胡建军说,“县里去年下了文件,支持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参与螺旋藻规模化养殖,每棚每户都有补助。”

  走出大棚,张孝感慨:“要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到沙漠里还能养螺旋藻,老盐池焕发了新活力。”

>>一线感悟<<

让青春在家乡闪光

  在红色革命圣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的单家集,凌晨4点刚过,市场便热闹起来。市场里,数百头西门塔尔牛“哞哞”叫着。32岁的吴全有忙里忙外。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创业,吴全有的转变源自当地就业创业环境的好转。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可是靠什么吸引人才?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单家集因地制宜,建立起专业化的交易市场,目前肉牛交易量每年达20多万头。当地逐渐形成养牛、收牛、卖牛、住宿、餐饮、零售等产业链,努力做到整体布局明确、区域特色突出、产业定位合理,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安居、安心、安身、安业。

  吸引年轻人,要有适应人才成长、符合人才特点的政策机制,要用好帮扶手段、解决实际困难。比如,西吉县设立金融支持计划,为养牛户在创业起步阶段消除后顾之忧。留住年轻人,要改善人居环境,让农村宜业也宜居。生活便利了,环境舒适了,各项基础设施健全了,年轻人就会对乡村更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几年,单家集着力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村民家门口的沙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垃圾坑改造成垃圾箱,人居环境大变样。在水利、电力、道路交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方面,城乡差距也在逐步缩小,让返乡年轻人愿意回、留得住。

  广袤的田野,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让更多有抱负、有能力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创新、创富,必将绘就老区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生态富民路正宽——浙西南革命老区

浙西南,一片历经洗礼的红色热土,一方美不胜收的绿色家园。

  1927年1月,浙西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在浙江丽水遂昌建立,在丽水播下了第一颗革命火种,从此,革命之火迅速燃遍浙西南。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和围追堵截来到浙西南,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从“革命理想高于天”到“敢教日月换新天”,如今,手持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3把“金钥匙”,浙西南革命老区干部群众正以“绿起来”带动“富起来”进而加快实现“强起来”的发展底气和历史自信,奋力打开“两山”转化新通道,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打造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

  昔日交通不便,如今通达四方

  浙西南山地多、海拔高,昔日交通实为不便。步入丽水市庆元县黄田镇崔上自然村,一幢二层古朴小楼,便是中共闽浙边地委驻地革命纪念馆。一件件文物,诉说着当年艰苦的岁月,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一双反复修补的草鞋。“新中国成立前,从村里去县城要7个小时,去市里要一天,去杭州得一个星期。”崔上村89岁的老交通员周车女说:“山路难走,很费鞋。”

  而今,变化正在发生。2020年9月,庆元通了动车。自从衢宁铁路建成后,庆元至杭州用时仅需4个多小时。龙庆高速和庆元大道开通后,庆元到丽水市区的时间也缩短至2小时。

  振兴老区,交通先行。如今的浙西南山区,畅通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动工建设丽水机场,“铁、陆、空、水”一体的通达体系加快打造,接沪融杭连闽通粤的浙西南综合交通枢纽正在全面构建。

  看得见的路网,已四通八达。看不见的通信网等基础设施网络,也正不断织密。

  龙泉市黄茅尖,山势陡峭,技术人员肩挑背扛,抓紧施工,于2021年8月实现此区域5G覆盖。目前,丽水全市1891个行政村5G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2年底,将实现重点乡镇万兆到楼、千兆到户,普通乡镇千兆到村。

  集成开发“花园码”“农道安”“缙情帮”等114项场景应用,卫星遥感大数据助力“两山”转化综合智慧治理应用……如今,浙西南正同步迈向数字化时代,山区群众也能畅享“数字红利”。

  随着山海协作、向海发展的大桥梁大通道不断畅通,浙西南山区也走出一条汇通全球、融入长三角的开放之路。

  丽水是全国重点侨乡,41.5万华侨华人遍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丽水)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浙江自贸区丽水联动创新区获批,侨博会成为浙江重点进口展贸平台,丽水的区县实现与上海结对合作全覆盖……

  聚焦绿色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丽水市青田县石平川村,三面环山。行至村头,便见到一个护矿遗址公园。

  站在园内的11幅浮雕前,亲历护矿斗争的王永汉老人介绍:“1942年7月,日军来到村里抢钼矿,党员和民兵组成一支30多人的护矿队进行斗争,最终我们胜利了。”

  时光荏苒。昔日红色堡垒,而今已是绿色“钼都”。

  在浙江泰正钼业开发有限公司工作车间,记者看到,操作台仪表盘上,温度、湿度、矿石颗粒等一行行数字闪烁,记录着当前的钼矿石浮选情况。工作区内,传送带正匀速行进,稳稳地将钼矿运出。

  石平川村发展绿色矿业经济是老区振兴发展的一个缩影。丽水云和县的木制玩具、温州苍南县的海上风电……当前,浙西南革命老区着力发展“一县一业”特色产业,推动老区群众走上致富路。

  通过建设“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丽水市正围绕半导体全产业链、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五大产业集群,加快市域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主导型发展方式转变。

  走进位于缙云县的浙江精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集成电路板无尘车间,只见一台台全自动贴片机、自动插件机正不断重复地挥舞着机械臂膀。从芯片、电子元器件,到一块完整的集成电路,均自动完成。

  在丽水经开区,这里还有更高目标——以半导体全链条作为高质量绿色发展突破口,打造半导体产业高地。

  底气何在?从2019年开始,丽水经开区陆续引进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江丰电子等22个项目,总投资近400亿元,一条差异化发展的半导体产业链正在形成。

  拓宽“两山”转化路径,老区再添动力

  2019年,丽水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着力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问题。大田村就是首个村级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试点村,村里GEP达1.6亿元。

  农业产品,2272万元;气候调节,5449万元;水环境净化,100.8万元……遂昌县大田村89岁的老党员唐益和听着新鲜,“山、田、林、水甚至空气都有价。”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浙江丽水市多年来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进程指数、农民收入增幅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如何充分打开“两山”转化通道,实现更高质量的生态富民惠民?

  丽水以GEP核算为切入点,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专家团队合作,出台市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通过绘制全域生态产品价值一张图,丽水的山水林田湖草都可量化、可计算。

  首先获得真金白银的,是缙云县大洋镇。2020年5月,国家电投向大洋镇支付279.28万元,用于购买项目所在区域的调节服务类GEP。“没想到大洋镇空气质量好、酸雨少这些特点也能变现。”大洋镇党委书记李智斌说。

  从可量化到可交易、可质押、可融资,丽水在GEP精准核算基础上,培育发展“生态强村公司”174家,覆盖所有乡镇,从而确定了公共生态产品的供给主体和市场化交易主体。截至2021年底,丽水各类“生态抵(质)押贷”的余额为235亿元,“两山贷”余额16亿元,累计完成各类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交易5679多宗。

  推动浙西南革命老区发展,生态价值量化也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眼下,丽水正着眼搭建跨区域市场化交易平台,加快落地运营华东林交所,谋划打造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探索完善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生态权益交易制度,力争到2025年GEP总量突破5000亿元。

  好政策一项接着一项: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提出“浙西南革命老区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深入总结浙西南等革命老区生态保护修复成果经验”;2021年5月,国家发改委在丽水召开全国试点示范现场会,丽水乘势而上,推动创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区;2021年8月,浙江省发布《关于新时代支持浙西南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浙西南革命老区振兴,未来可期。

>>喜看老区新变化<<

流动医院进村 医疗服务到家

  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古市医院出发,医疗车沿盘山公路一路向上,大约一小时后来到谢村村,不少村民一早就等在村口。“胃不舒服,正好来瞧瞧病。”村民李光富说。

  别看车身不大,心电图机、移动B超机、采血设备等专业诊疗设备却一应俱全,还配备了50余种常用药品,可实现多种医疗服务,是名副其实的“流动医院”。

  “谢村村是松阳县最偏远的山区村之一,距离县城39公里,村里常住人口一半是老人,大家看病不方便,我们就成立医疗服务队,把医院‘开’到家门口。”古市医院副院长刘毓华说。

  搬运设备、搭建诊室,登记、导诊、检查、开处方、发药……医务人员分工明确,针对不同病症分内科、外科坐诊,送诊现场井然有序。“以前去县城看病要转好几趟车,山路又远又绕。”拿完药,李光富跟记者说:“现在不仅不用出村,大家都有了健康档案,多方便!”

  2021年11月,医疗服务队结合慢病随访上线了手机端“移动随访平台”,为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过往病史、用药等情况一目了然,极大方便了医生的判断诊疗。“我们还增设了智慧结算系统,可以随车实现挂号、诊疗、医嘱、检查、结算、配药等一站式服务。”刘毓华说。

  忙活一上午,待最后一名村民离开时,已过饭点。“我们一天最多能走4个村。”刘毓华说,山村老年人多,许多人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要长期服药。为此,医疗服务队特意筛选出20个最偏远的村庄,每月多跑几趟。

  目前,松阳全县共有5个“智慧流动医院”,服务19个乡镇(街道)203个行政村,实现了县域全覆盖,2021年累计巡诊2489次,派出医务人员5046人次,服务群众15.52万人次。

一支小铅笔 做出大产业

  在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竹口镇一家文具企业车间里,村民沈正聪正给刚制成的铅笔打磨抛光,“这批订单要得急,在加紧赶制。”环顾四周,现代化的生产车间里,自动生产线马力全开,经过刨杆、制板、胶芯、喷漆等20多道工序后,一支支制作精良的铅笔就此“诞生”。

  工作虽辛苦,但沈正聪忙得不亦乐乎,“以前我在家务农,种植毛竹、香菇,每年收入5万多元,现在在厂里上班,一年工资就有8万元,再加上农产品销售,收入翻了一番还要多。”而像沈正聪这样在家门口从事铅笔加工的村民,光竹口镇就有3000多人。

  距离沈正聪所在企业500多米的竹口溪上,有一座古廊桥。这座桥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红军桥”,因为这里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竹口大捷”。

  革命老区如何实现振兴发展?竹口镇党委委员吴守全道出秘诀:“瞄准铅笔制造业,将其打造成镇上的支柱产业,竹口也成了县里的工业重镇。”如今在竹口镇,小小铅笔撑起年产值14.5亿元的产业,铅笔制造业也成为庆元的一张亮眼名片。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竹口铅笔产业曾走过艰难的创业历程。产自竹口的铅笔实现了从贴牌生产到如今自主品牌经营的飞跃,更衍生出彩铅、眉笔、彩妆等新产业,带动运输、印刷等行业发展。截至2021年底,庆元县共有铅笔企业47家,铅笔总产量达70多亿支,其中竹口镇的生产总量就达52亿支,解决就业岗位3000个,村民年收入平均增加2万元。

  “把争创全球铅笔制造之都作为目标,也作为富民增收的重要路径,通过平台推动、大企业带动,形成富民效应,把小铅笔做成大产业。”吴守全说。

>>一线感悟<<

聚民心 暖人心 筑同心

  在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斋郎村,“两只红军碗”的故事令人动容。1935年4月,红军来到斋郎村,对农家秋毫无犯。战斗打响后,村民自愿挖战壕、送弹药,和战士一起吃“红军饭”。后来,红军留在村民家两只青瓷碗,至今诉说着“军民鱼水情”的故事。

  在浙西南革命老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故事有很多。红军与浙西南百姓以真心换真心,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情深似海的革命乐章。

  时光流转,真情不移。党始终植根人民、为了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近年来,为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丽水多地开通“流动诊疗车”,下乡入村,将优质医疗资源搬到百姓家门口;为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环境,1.2万余间教室装上了空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党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用一项项实干惠民之举,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浙江各地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不少群众捐款捐物、争当志愿者。群众说:“党员干部,我们信得过。”朴素的话语提醒我们的党员干部,始终不能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办事。唯有常怀一颗为民的赤诚之心,与群众打成一片、干在一起,才能赢得群众信任、凝聚民心力量。

  新征程,新要求,新期待。浙西南革命老区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还要克服不少困难,还要实现许多梦想。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就一定能汇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抱定必胜信念 加快振兴发展——左右江革命老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群众始终记挂在心。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加快老区建设和发展,让老区人民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幸福日子。如今,当记者踏访左右江革命老区这块充满信仰之力的土地时,不禁为这里的变化感到振奋。

  初步建立综合立体交通网

  左右江革命老区以山地地貌为主,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不改变,老区人只能望山兴叹。201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批复》,原则同意《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年)》。自此,左右江革命老区的发展进一步提速。

  今年3月31日9时许,随着一声震耳的爆破声,贵阳至南宁高铁广西段永兴一号隧道顺利贯通。至此,贵南高铁广西段隧道贯通数量突破95%。

  贵南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包头至海口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西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约164公里在广西河池市境内。据云桂铁路广西有限责任公司贵南高铁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高在新介绍,贵南高铁对桂黔两地交通、物流、商贸、产业深度融合有着重大意义,“全线开通后,南宁至贵阳通行时间将从目前5个多小时缩短至两小时左右。”

  近日,在百色港祥周作业区,满载蔗糖的千吨级货轮顺右江河谷东下,向广州驶去。滚滚右江,莽莽青山。曾经不起眼的百色港,已成长为有17个1000吨级泊位、港口年吞吐量达736万吨的广西内河地区性重要港口,具备装卸储存、临港开发、商贸物流、客运旅游服务等多种功能。

  沿着广西合浦到那坡高速公路向西行,崇左市水墨画般的群山缓缓展现在眼前。

  “十三五”期间,崇左的高速公路里程增加了201公里,较“十二五”期末增长98%,高等级公路占比跃居广西首位。

  如今,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初步建立起综合立体交通网。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统计,目前,广西高铁营业里程达179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339公里,县县通高速公路比例达97.3%,民用运输机场设计容量超过3800万人次。

  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易地搬迁政策好,感谢党恩奔小康。”河池市东兰县向阳新城安置小区里的标语,红得醒目。

  34岁的宋小琴从大同乡弄彦村搬来后,社区给她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月薪酬800元。三个女儿也跟着宋小琴来到了县城上学,她说:“希望孩子们好好读书,以后日子会越过越好。”

  近年来,向阳新城安置小区共安置易地扶贫搬迁997户4320人。这里,有标准化的住宅,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善,促进了产城融合、增加了城镇就业、扩大了居民消费。“东兰深圳小学、配套搬迁的中医院、订单不断的帮扶车间,这些都给我们的新市民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向阳社区党支部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牙甫杰说。

  “东兰县是革命先烈韦拔群的故乡。这些年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新市民有效有序融入城市方面变化很快。”东兰县委书记徐迪克说,比如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日益完善,县城城区面积增加了一倍多。

  老区坚持以人为本,逐步打造出一张张新型城镇化的名片。“十三五”期间,崇左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7.66个百分点,建成区面积增加了12.59平方公里;百色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6.5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64.46平方公里;2020年,河池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4.88%,提升7.02个百分点。

  依托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

  资源禀赋丰裕,但产业潜力尚未充分释放。依托有色金属、煤炭、水能、生物等资源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延长产业链条,推进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循环化发展,是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的必由之路。

  站在长达1.2公里的电解铝厂房里放眼望去,生产线上300台500千安特大型铝电解槽威武伫立,橙色的铝水由抬包车运往下游的铝深加工企业。百色市平果市已形成采矿、发电、氧化铝、电解铝、码头航运一体化产业链。百色市委书记黄汝生说:“工业是百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左右江革命老区正在成为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十三五”时期,广西狠抓“双百双新”产业项目建设,铝、糖、冶金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步明显,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现已形成汽车、电子信息等10个千亿元级工业产业集群,蔬菜、优质家畜等6个千亿元级特色农业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广西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超过50%。

  老区振兴发展不断提速

  从龙州起义纪念馆出发,沿着水口—崇左—爱店高速公路行驶40分钟左右,便来到水口口岸。一辆辆将要出口的新车整装待发。

  为支持中国重汽、东风柳汽等汽车厂商完成整车出口订单,水口海关与口岸边检部门积极探索快速通关新模式,简化出口通关流程,为新车出口开辟绿色通道。“一辆汽车从放行到出境最快仅需1分钟即可完成。”水口海关关长许清告诉记者:“我们将‘量体裁衣’协调解决企业难题,帮助企业提振出口信心。”

  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的重要窗口,老区开放发展正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百色市实际利用外资到位资金达4.57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比2015年翻了一番。2021年,崇左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127.11亿元,同比增长15.3%,进出口总量连续13年排名广西第一。

  抱定必胜信念,加快振兴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老区振兴发展不断提速。‘十三五’期间,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分别为7.2%、6.7%、9.8%,增速分别比广西全区平均水平高1.1、0.4、0.4个百分点,是广西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

>>喜看老区新变化<<

致富路上 坚定前行

广西田东县百谷村继承发扬红军精神

  提起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平马镇百谷村,人们更习惯叫它“红军村”。

  近年来,凭借地域和资源优势,百谷村大力发展秋冬蔬菜、网箱养鱼、水稻种植等产业。同时,以红色旅游为引擎,带动住宿、餐饮、运输等行业发展。目前,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

  家里土地全部出租后,村民韦一丁发扬红军后代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自谋出路,发展致富产业。2012年,韦一丁借助电商带来的商机,转行做起了线上生意。他和妻子通过电商将家乡的芒果、圣女果等销往全国各地,每年仅应季芒果销售就超过10万斤,长年带动12人就业。

  电力、交通、通信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村民们致富的关键。一直以来,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强化田东电网改造升级,为百谷村乡村振兴助力赋能。

  2000年,村民们自筹25万元在村口建起了广西第一个村级革命历史陈列室——百谷红军村陈列室。“这里寄托着富裕起来的‘红军村’儿女对革命先烈深深的敬意和永久的怀念!”村民韦海莲激动地表示。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百谷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保持在15万元以上。“正是继承和发扬了红军精神,这些年百谷村在致富路上坚定前行。我们将紧紧围绕红色文化,打造高质量的红色旅游示范村,让红色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百谷村村支书李海波说。

反哺乡村 助力振兴

广西龙州县积极发展红色文旅产业

  鲜红的标志牌、醒目的铜塑像、开阔的水泥路……这里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水陇屯红军路景区。景区占地约25公顷,起点为龙州县上龙乡新联村甫茶屯,终点为上龙村水陇屯,道路全长约8公里,距离龙州县城西北部15公里。景区内有对外联系的马帮路,是古龙州城通往外省的咽喉要道。

  红色基因一脉相传,文旅产业蒸蒸日上。龙州县把水陇屯红军遗址保护与乡村风貌改造工程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2017年3月,甫茶屯被列入了崇左市美丽乡村综合示范村创建名单,我们对屯内的房屋实施了立面改造。通过甫茶亭、红军雕塑、文化小广场等项目建设,打造出了集红色体验、民俗风情和自然观光于一体的美丽村屯。”新联村驻村第一书记韦巍说。改造后的甫茶屯成了讲述红色故事的重要基地,每逢节假日,总有不少党员干部和游客专程赶来参观游览。

  为进一步提高接待能力,2020年10月,甫茶屯成立了广西龙州心连富培训学校有限责任公司,为游客提供别具一格的“红军餐”。公司从村民处购买食材,并聘请村民担任帮厨、财务等,到了年底,村民们还能从公司收益中分红。“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9万元。文旅产业反哺村庄,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韦巍说。

  2020年10月以来,甫茶屯共接待了100多批次2万多名游客。未来,甫茶屯还计划增加新的旅游项目,让红色文旅越来越旺,村屯发展越来越好。

>>一线感悟<<

最是精神传久远

  最是精神传久远。韦拔群是百色起义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者之一,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在左右江革命老区探访,东兰县东里村韦拔群出生的祖屋,已成为书声琅琅的小学;革命先辈们修筑的引水渠,至今还浇灌着村里的稻田。饮水思源,老区孕育出的红色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90多年前,红旗漫卷左右江;如今,振兴发展正扬帆。立志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2200多万老区人民赓续红色血脉,以百折不挠、敢打敢赢的精神,让贫瘠的坡坎长出“金果”、让石窝里吐出“银丝”。群众说,日子苦,咱就自己把它变甜。从改善基础设施,到易地扶贫搬迁;从发展特色产业,到乘上“百色一号”果蔬专列……生活的路越修越好,发展的路越走越宽。

  红土地上的精神伟力,正在转化为改革发展的行动自觉。在桂黔滇三省区交界的崇山峻岭中,通江达海的贵(阳)南(宁)高铁、南(宁)昆(明)铁路等加紧建设,老区正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发展前沿地带;在四季如春的左右江河谷,百色、崇左等地生态型有色金属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呼之欲出;在曾经深度贫困的石漠山区,东兰、巴马、凤山三县一体化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在1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年)》正加速变为现实。这背后是老区群众实现安居乐业的热切盼望,是党员干部苦干实干的决心信心,更是后来人继承先辈遗志、传承红色精神的坚定信念。

  左右江容纳百川,红土地春潮涌动。来到东里村时,刚好下过雨,碧空如洗、鸟语花香,处处萌动着生机活力。面向未来,曾镌刻下历史荣光的老区,正以风起扬帆之姿,书写发展新篇章。



保护生态环境 推动绿色发展——琼崖革命老区


自1927年打响武装斗争第一枪,到1950年海南解放,琼崖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为海南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用好海南琼崖纵队纪念场所、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等红色资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琼崖革命老区干部群众传承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红色基因,生态富民路越走越宽,自贸港建设日新月异。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1951年8月至9月,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海南分团访问海南,授予塔昌、长泰等18个革命模范村“革命光荣”锦旗。

  “这18个革命模范村在战争时期做出巨大牺牲,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在建设年代竞相谋发展。他们身上传承的,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红色基因。”海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梁振球说。

  2021年9月,海南省政府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琼崖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18个革命模范村庄列入重点支持范围。

  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长泰村冯白驹故居旁,竹篱笆围起“初心菜园”,不远处,红色研学旅游设施正在组装。云龙镇党委副书记陶硕说,以传承红色文化为核心,村里联合在村企业、机构,打造海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村落。

  为支持革命,琼山区大坡镇塔昌自然村先后有50多名共产党员、90多名群众献出宝贵生命。近年来,党的好政策给塔昌带来好日子,村民拆危房住新居,环村铺起硬化路。如今的塔昌,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红色村史馆、革命烈士英名碑、革命亭醒目庄严。

  塔昌村村民王绥山说:“村里正谋划红色资源开发,将密林深处的练兵场、疗伤所、草木屋、红军井等建成红色旅游点,让更多人了解塔昌的革命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生态富民路越走越宽

  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万亩茶海连绵起伏、苍翠欲滴。

  白沙县是革命老区,1943年,黎苗群众发动白沙起义,走上了翻身求解放的光明大道。如今的白沙,是海南自贸港的生态核心区及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天独厚。

  近年来,海南坚持生态立省,鼓励革命老区率先探索绿色发展道路。7年前返乡创业的白沙荣归乡里农业开发公司负责人郑云,见证了白沙的蝶变。

  郑云通过电商销售农特产品,刚开始一没经验二缺支持,难以打开市场。2016年,白沙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优惠政策出台,物流下村,电商平台、市场主体迅速培育。参加县政府组织的电商培训后,郑云帮着农户兜底销售,绿茶、地瓜、咖啡、红心橙、竹笋等特色农产品不断打开销路,带动50多户农户脱贫,并与100多户农户签下农特产品和苗木帮卖协议。

  2021年,白沙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15万亩,电子商务交易额6.22亿元,旅游接待107万人次、收入6.1亿元,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67元。

  在昌江黎族自治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发挥毗邻热带雨林的生态优势,昌江县王下乡三派村、洪水村、浪论村3个革命老区村庄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近两年,王下乡接待游客近10万人,旅游收入突破1000万元。

  “3月就开始预订4—6月的房间了。”浪论村一家民宿的负责人说,“游客在这里可以戏水、摸螺、体验农耕。最受欢迎的还是黎民家访,现在已经带动村民发展起4家民宿,还有1家农家菜。”

  从前台登记、餐厅接待,到织锦、酿酒、黎族歌舞表演,这家民宿90%的员工都是当地村民,人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浪论村集体土地入股民宿,去年共保底分红3万元,收益分红3万元。

  浪论村村民韩小春用闲置房屋办起了民宿。“旅游公路修到家门口,从海口过来比之前快了1个小时,相信生意会越来越好。”韩小春说。

  自由贸易港建设日新月异

  琼海是革命老区,博鳌亚洲论坛举办20多年来,琼海成为对外开放的“国际会客厅”。如今,海南自贸港建设正给这里带来更多机遇。

  “海南推动自贸港重点园区落户重点革命老区县,推动重大项目布局老区,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落户琼海后,已成为国际创新药械率先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主要通道之一,实现了医疗技术、装备、药品与国际先进水平‘三同步’。”海南省发改委主任顾刚说,乐城先行区目前已经与80家跨国药械企业建立合作,引进200种未在国内上市的创新药械供临床使用,国际前沿的临床数据应用研究取得实质性突破,药械企业与国内优质的医疗资源形成联动发展。

  近年来,琼海立足本地实际,在自贸港建设中保护和开发好传统村落、红色村庄等资源,打造出北仍、沙美、南强、留客、排港等一批“美丽乡村会客厅”,引来大批游客。嘉积镇椰子寨办起“椰子寨战斗历史陈列馆”,每年接待2万多人次参观学习。

  黎族姑娘陈孟丽大学毕业后回到五指山市,边创业边跟着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学习织锦。2017年,她将个人工作室发展成黎族服饰文化公司,带动30多名织娘脱贫,人均月增收3000多元。

  “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抓住自贸港建设机遇,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特色和黎苗服饰文化等要素融合起来,培育更多特色产业。”五指山市委书记朱宏凌说。

>>喜看老区新变化<<

联系群众办实事

六连村里产业兴

  一场雨后,海南省万宁市六连岭上云雾缭绕。山下的六连村旁,革命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庄严肃穆。

  1927年,六连岭革命根据地建立,在此后23年的革命斗争中,六连岭周边群众投身革命,很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改革开放后,六连村家家种荔枝、莲雾等,发展养殖。村民腰包鼓了,但村集体经济薄弱,农业灌溉渠荒废了多年没人管。“村容村貌、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都落下一大截。”万宁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杨树茂说。

  2021年,六连村被确定为海南省首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之一,一场脱胎换骨的改变开始了。

  “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就从水渠疏浚抓起。”万宁市委书记贺敬平说,结合村“两委”换届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员轮换,把“领头雁”配强,以“为群众办实事”为抓手,一件一件解决村里的实际问题。

  紧接着,六连村党支部书记李雪飞带领村民引进食品公司,开始加工生产六连红跑海鸭蛋、特色粽子等产品。

  “村集体一年可收土地租金5万元,去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今年预计收入30万元。”李雪飞说。

  村民符旭锐已在食品公司上班两个月,月收入3000元。他还在家门口开起了小卖部。六连村还建起红色革命浮雕墙,翻修了文化活动广场,硬化绿化美化村庄道路。“村子变得越来越美,我们也觉得光荣。”村民文芳娜说。

  眼下,村里正谋划培育红色产业、调整种植结构。“挖掘红色革命故事,组建宣讲团,林下种植斑斓叶、引进香水椰等工作正在筹备。”李雪飞说。

推进农文旅融合

加利坡村日子美

  柠檬香茅、迷迭香、罗勒,还有一碰就会散发香气的碰碰香……走进海南省屯昌县屯城镇加利坡村的梦幻香山芳香文化园,就像进了香的海洋。

  “过去加利坡既打不来粮食,也运不出山货,老百姓讨生活很费劲。”在此务工的王秀玉感慨万千。

  现在,全域旅游让加利坡这个革命老区村庄旧貌换新颜。“花开四季,全年飘香。”今年60岁的王秀玉,一口气能叫出20多种植物的名字,“一个月收入3500元,活不累,心情好,每天都香香的!”

  海南是我国芳香植物的重要产地之一,屯昌县野生南药植物资源极其丰富,上世纪60年代就设有药用植物实验站。

  2013年,梦幻香山芳香文化园在加利坡流转600多亩山坡地,种植了约千种芳香植物,探索热带高效农业种植、乡村休闲旅游、芳香产品研发生产及文化体验等一二三产融合路子。

  去年10月,梦幻香山芳香文化园晋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去年全年游客达3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上千万元。不仅加利坡自然村22户人家在家门口找到了适合的工作,还带动周边村子80多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

  “不耽误自家农活,一年下来还有三四万元收入。”村民梁定芳2013年就应聘到“香草餐厅”做服务员,现在已经是咖啡驿站主管。

  加利坡村不仅自己富了,还带动周边村子发展。去年梦幻香山芳香文化园投入30多万元,为屯城镇、南坤镇的岳寨、榕仔等3个村128户脱贫户提供种苗,种植了150多亩槟榔。

>>一线感悟<<

大情怀成就大事业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大军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不到两个月就解放了海南岛。今天,海南正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努力在新征程上创造新辉煌。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地理位置独特,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把海南自贸港打造成展示中国风范的靓丽名片,就要从革命传统中寻找智慧、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

  有大情怀才能成就大事业。海南岛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琼崖特别支部委员会成立。那时,即便没粮食没药品、用光火柴就钻木取火,历尽千难万险,红旗依旧不倒,革命火种不灭。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在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洋浦保税港区,为实现跨境电商新零售即买即提,有党员干部在办公室一住就是两个多月;有职教老师扎进乡村,辅导村集体创业创新,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就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把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付诸具体实践。

  新蓝图已然绘就,新征程击鼓催征。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以如磐初心凝聚奋斗伟力,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海南必将成为干事创业的一片沃土,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必将闪耀在中国的南海之滨。



发展日新月异 群众增收致富——大别山革命老区


大别山间,新雨过后,薄雾轻笼。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城区的英雄山上,“红旗飘飘”主题雕塑巍然屹立。远处,油茶、苍术、杜仲……一片片、一道道,鲜翠欲滴。

  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是一座英雄的山:百万英雄儿女投身革命,仅在册烈士就有13万多人;孕育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诞生多支红军主力队伍。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县考察时说,我们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大别山区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各地市,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基础,以加快产业振兴为重点,以绿色发展为牵引,正走出一条新时代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巩固脱贫成果

完善基础设施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74岁的脱贫户汪能保在农家院里喝着茶:“去年检查出白内障,多亏县里有惠民政策,前阵子做过手术,眼睛又亮了起来。”

  几年前,汪能保罹患胃癌,老伴慢性病缠身,一家人生活困难。得益于安徽省健康脱贫大病和慢性病两项兜底政策,他做手术花了12万元,自己只掏了不到1万元,老伴药费报销80%以上。

  治疾病,卸下“经济包袱”,同时汪能保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帮扶下,种红薯、挖竹笋、卖特产,老伴当上公益保洁员,全家去年收入近4万元。

  沿山道,跳溪涧,记者来到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的金刚台主峰。高耸的绝壁上数十个山洞,见证了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后,留守游击队和妇女排与敌斗争的故事。时光流转,当年条件艰苦的红军洞群,如今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金刚台山脚下,里罗城村静谧优美,村民陈先福开了农家乐。以前道路不通,山货难卖。2013年,公路修好,公交通车,游客到来,一年能赚20多万元。如今,里罗城村还建起停车场、健身广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与红色文化融为一体。

  既要守住不返贫的底线,又要让老区人民的日子“节节高”。近年来,鄂豫皖三省不断强化农村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夯实群众致富根基。“村村通公路,户户有收入,人人有笑脸”的愿景,正在大别山革命老区变为现实。

发展特色农业

承接产业转移

  大别山革命老区地处我国中部腹地,山高林密,自然资源丰富。近年来,老区周边各地市依托资源优势,做优特色农业、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在信阳市光山县,诚信实业开发有限公司的3500多亩油茶长势旺盛。总经理陈勇介绍,公司整合周边油茶资源,正在建设标准化万亩高产油茶基地。“加工油茶,1斤鲜果产2.5两油茶籽。废料加工成有机肥和饲料,既延长产业链,又保护环境。”

  光山县以“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近30万农民增收致富,其中油茶种植面积达27.1万亩,建成2家茶油加工厂,开发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大别山位于中原经济区、皖江城市带和武汉城市圈交汇带,是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战略要地。近年来,鄂豫皖三省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加强革命老区与中心城市、城市群合作,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一批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从湖北省武汉市出发,驱车1小时,过黄冈长江大桥。道路两侧,是作为黄冈市承接武汉市产业转移“桥头堡”的黄冈产业园。

  安一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机器前忙碌。公司创始人韩东原本在武汉市创业。2017年,他看中黄冈产业园的政策优势,先后投资建成20多条激光器、探测器、红外温度传感器生产线,去年产值达6000万元。

  湖北省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老区黄冈、孝感等地大力引进配套企业,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黄冈市发改委总经济师石志红说,黄冈承接武汉“光芯屏端网”、大健康等产业外溢,2021年招引亿元以上武汉市产业项目53个。如今,黄冈产业园26家投产企业中,已有过半数与武汉市实现同城化发展。

  河南省抢抓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机遇,今年3月在信阳市设立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对接长三角和大湾区的“桥头堡”。《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十四五”振兴发展规划》发布,积极承接沪苏浙、合肥都市圈等地区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新兴产业加速聚集,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日新月异。

筑牢绿色屏障

实现生态价值

  “浊度8.23,溶解氧10.17,温度20.7……”武汉市新洲区道观河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里,监测员徐正洲在仪表前查看数据,“机器每4小时检测一次水质,结果第一时间上传到生态环保部门。”监测站外,道观河水库碧波荡漾,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

  道观河发源于大别山脉,流经黄冈市团风县、武汉市新洲区。下游水库是新洲区近半人口的饮用水源地。2019年以来,新洲区与团风县签署协议约定生态补偿,还建立了流域联席会商、联合执法、污染共治等机制。

  今年1月,道观河风景区发布2021年度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结果:6.776亿元。这是武汉城市圈首个街镇级GEP,为道观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生态补偿的资金,主要用于拆除道观河水库沿线的养殖场、石材加工厂,建设生态公园和污水处理设施。”黄冈市生态环境局团风县分局总工程师胡正说。

  大别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中部地区生态屏障。鄂豫皖三省不断加强大别山区域自然保护地建设,加快推动长江、黄河、淮河流域环境治理,积极践行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近处花团锦簇,远处山林葱郁。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石关乡东冲村,55岁的胡汪存建起苗木基地。去年下半年,他想扩大苗圃规模,但买树苗、除杂草、施肥料,样样都要花钱。胡汪存守着1700多亩公益林犯难之际,县里传来“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的消息。他喜出望外、递上申请。很快,银行实地考察了林场管护情况,林业局出示了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证明。

  三方签订资金监管协议,胡汪存于2021年11月拿到安庆市首笔“生态贷”15万元,“我用这笔钱买了几千株金钱松和映山红,现在长势喜人。”

  眼下,岳西县正探索建设“两山银行”。全县拥有省级以上公益林138万余亩,2021年度公益林补助资金约1905万元,可质押贷款额2.8亿元左右。

  山水林田皆是资本,绿色宝藏亦是“钱库”。大别山革命老区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让绿水青山转化为人民幸福生活的“金山银山”。

>>喜看老区新变化<<

擦亮红色名片 做强全域旅游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文旅产业带动发展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八一村,四下群山起伏、青松叠翠。鄂豫皖苏区中心烈士陵园、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苏维埃大礼堂、红军井……红色遗址和红色景点沿着宽阔干净的柏油路一路延伸。

  红安县是黄麻起义策源地,3支红军队伍在此孕育。“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各个村镇都有丰富的红色遗址和文化资源。

  近年来,红安县把美化乡村环境与红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发展、传统村落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一村一品”,高标准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

  2020年,八一村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在规划过程中,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特色风貌。” 村党支部书记郑喜中说,村里聘请专业规划公司,统一打造传统风格鄂东民居,翻修升级多处红色遗址,新建“老团长”红军食堂、村情村史馆,改造红色教育基地。

  如今,游客来八一村,不仅可以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还能深度体验农村慢生活。近年来,村里红色旅游持续升温,新建了花椒、野菊花、红薯、草莓等种植基地,游客可在“三同”书院和宾馆参加学习培训和住宿,在红军食堂用餐,在种植基地体验草莓采摘等乡村游。

  “坚持‘以红为魂、红绿相间、多产融合、全域旅游’理念,红安将文旅产业发展与田园综合体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结合,增强红色旅游对其他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群众增收,全力打造全国红色教育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红安县委书记刘堂军说,2021年红安全县旅游接待达1107.3万人次,旅游收入超60亿元。

搭上5G快车 走好振兴之路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蓝莓产业做出特色

  打理40亩蓝莓园需要多少人?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马庙镇曹坦村,种植大户李长华一人足矣。

  泵房里,指尖轻触按键,输入流量,定好时间;大棚中,蓝莓无土栽培,连上传感,细流涓涓。打开手机上的智慧农业物联网综合管理平台,土壤湿度七八分钟里从30%上升到了44%。李长华3年前种起蓝莓,开始尝到智慧农业物联网的甜头:“叶子发黄、生了虫害、长势不好,这些情况都能通过5G物联网平台远程监测。”

  怀宁县曾经黄土漫野,土壤偏酸。安徽省农科院专家考察时发现,这里适宜种植蓝莓。于是,企业带头,农户务工,规模种植,精深加工……蓝莓树绿了荒野,县里也打造出较为完整的蓝莓全产业链。目前,怀宁县20个乡镇中有19个发展起蓝莓种植,全县种植面积达7万亩,集聚8家蓝莓深加工企业。李长华的大棚连上了5G,数据不仅传输迅速,还能同步到县里的物联网平台。

  走进安徽独秀山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车间里热火朝天。一颗颗去年采摘的蓝莓从冷库中被“唤醒”,剪切、调配,脱水、发酵,仅饮料调配车间一条生产线,每小时能生产3000罐蓝莓汁。去年,独秀山公园开园,山下的蓝莓采摘人气更旺。采摘园、农家乐,一个挨一个。村民除参与蓝莓种植、加工外,还吃上了“旅游饭”。

  从荒山到青山,再到金山银山,近年来怀宁县通过“企业+农户”“产业+基地”等模式促进蓝莓产业融合发展。2021年,全县蓝莓产业综合产值达40亿元。据怀宁县蓝莓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成介绍,全县将推广5G物联网在蓝莓产业上的应用,今年计划打造智慧蓝莓园约8000亩。

>>一线感悟<<

团结一心跟党走

  在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母亲”展区,兰桂珍老人的故事让人感动不已。为了支援革命,她的父亲、丈夫、儿子和兄弟先后牺牲,全家11口人只剩她自己。“虽然没有了骨肉亲人,但我的心早已跟革命融为一体,共产党、红军就是我的亲人!”老人真诚的话语,道出了“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真谛。

  革命战争年代,像兰桂珍这样的“革命母亲”还有很多。鄂豫皖苏区能够28年红旗不倒,新四军能够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烽火岁月,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奏响了一曲曲胜利凯歌、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篇章;和平年代,老区人民坚持“跟党走”的坚定信仰,走上乡村振兴的幸福路。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何家冲村,一棵古银杏被村民称为“红军树”。当年,红二十五军在这棵树下集合,开始长征。如今,何家冲村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带动11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当地下大力气抓乡村振兴,组建83个驻村工作队,确保驻村工作无缝衔接。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老区“一天更比一天好”的重要保障。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党旗飘扬,指引着前进方向,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力量。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老区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抓住发展机遇 加快发展步伐——湘鄂渝黔革命老区


汽车行驶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盘山公路犹如一条玉带,两旁山高壑深,树茂林密;白云深处,茶园翠绿,果树芬芳……

  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的根据地。

  这里,曾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一度有38个深度贫困县。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调研,在这里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

  近年来,在湘鄂渝黔革命老区,干部群众团结一心、矢志奋斗,老区面貌发生了巨变。

找准增收路子

走稳脱贫步子

  海拔1000余米的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银杏塔村“云上茶园”里,茶树成行,绿意盎然。“精准扶贫政策真是好,村里的变化不得了……”银杏塔村村民李友成和村民们在茶园里一边采茶,一边哼起打油诗。

  “这些山头,以前都长满荆棘。2013年之前,银杏塔村是县里9个高寒深度贫困村之一。”银杏塔村党支部书记苏亿胜介绍:村干部带着党员们到十八洞村学习脱贫经验,县里请专家帮着寻找发展路子。高寒山区,瓜蔬粮食种不了,种茶正合适。之后,白茶成了带动村民的脱贫产业。

  如今,作为湖南省8个茶叶重点县之一,桑植县靠着7.95万亩茶园,带动9200户约3.5万已脱贫人员增收。

  “把种什么、养什么、怎么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成了湘鄂渝黔革命老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行动。

  “一眼望三县,举目皆是山”,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熊家逻村白马山5000亩莓茶基地,村民刘团结告诉记者,这里的土地多是岩石风化后形成的贫瘠土层,不适宜农作物生长。他们之前尝试种中药,效果不好,后来发现山里的野生莓茶树长得好,便尝试发展莓茶产业,获得了成功。如今他负责莓茶园管护,一年有五六万元的收入。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红土乡石灰窑村,红军曾驻扎在此。2017年开始,经营煤炭运输的黄焕然,转行创办生态农业公司,发展以土豆为主的生态种植。公司给签约农户免费提供技术、防病害生物药等,承诺保底价收购,陆续有2000多农户和公司签订合同。村民刘兵告诉记者,他家流转了50亩地种土豆、包菜和萝卜,去年一年就赚了14万元。

科技助推升级

人才带动振兴

  棚架下,绿油油的猕猴桃藤郁郁葱葱,村民丁清清正在仔细查看长势……“别看老人家70多岁了,但他拥有两项发明专利,是远近闻名的‘土博士’。”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菖蒲塘村第一书记唐金生介绍。

  作为凤凰县第一批引进猕猴桃种植的农户之一,丁清清在湖南省农业科技专家带动下,选育出猕猴桃砧木抗溃疡病栽种方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18年,丁清清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成功选育了“翡翠香果无籽猕猴桃”,今年2月完成了国家专利公示。新的品种不需要人工授粉,口感更好,市场价更高,今年已在湘西州推广30万余株。

  2020年,湖南省农科院在菖蒲塘村建立专家工作站,2021年成立菖蒲塘村科技小院;由教授、博士等组成的农学专家团队在这里开展种植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距离村子2公里的产业园区里,村民周祖辉开办的周生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将各类水果进行深加工,延伸水果产业链。“一颗柚子能‘物尽其用’。”周祖辉说,柚子皮熬制蜂蜜柚子膏,果肉和籽生产果脯或柚子酒;仅保底收购一项,每年就可为村民解决水果销售200多万斤。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场镇的廖衡,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20岁的廖衡参加了秀山县电商创业孵化培训,之后在网上开店,销售方便速食、休闲食品等,如今日均订单3000单以上,年网络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近年来,秀山县以“农村电商”为抓手,着力破解卖什么、怎么卖、谁来卖、如何送等问题。过去5年,全县累计实现网络零售额136亿元,卖出64亿元的农产品及加工品,惠及当地群众100万人。

改善交通设施

文旅融合发展

  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主力从桑植县刘家坪等地誓师出发,经历几天时间,陆续抵达辰溪、溆浦等地。

  后来,乘车从桑植县到溆浦县,不过半天时间。去年12月6日,张吉怀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段路程进一步缩短至2小时以内。

  从高铁芙蓉镇站下车,乘车不到10分钟,就可抵达湖南永顺县芙蓉镇景区。吊脚楼依山而建,山间飞瀑流湍,风格独特的古镇风貌吸引了众多游客。每天晚上,融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实景演出《花开芙蓉》精彩上演,让小镇格外热闹……

  芙蓉镇新城社区居民石辉将自己的制茶作坊搬到了景区内,从加工制作本地茶叶的小作坊,发展成制茶技艺展销一体的文化场馆。“4月18日,刚给一位游客发去20斤茶叶。”石辉说,不少游客都成了回头客。

  “从芙蓉镇出发,经不二门、老司城,最后到达位于塔卧镇的革命根据地旧址,已成为游客青睐的热门旅游路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旅局有关负责人说。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湘鄂渝黔革命老区人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以人文历史、自然山水和红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不断为老区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2016年到2019年底,桑植县红色旅游总收入从21.92亿元增长到39.39亿元;旅游人数由446.4万人次增长到688.62万人次。在贵州铜仁,梵净山景区周边1200多农户从事餐饮、住宿、表演等旅游服务,间接带动万余人通过参与旅游产业实现致富增收。

>>喜看老区新变化<<

湖北恩施

红色古寨茶叶飘香

  天刚蒙蒙亮,欧和清、欧和明兄弟俩便匆匆赶往自家茶园:“今年的茶叶品质好,可以卖个好价钱!”下午,他们便把清晨刚刚采摘的鲜叶卖给当地的茶叶生产企业。

  欧家兄弟住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白果乡金龙坝村,去年光卖茶叶就收入3万元;茶叶如今已成那里的支柱产业。金龙坝村里有个200多年历史的古寨,贺龙元帅曾率领红军驻扎于此。欧和清、欧和明兄弟俩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讲述红军和游击队的故事……

  2009年,村里产业能人冉茂文开办木门洞茶厂,发动群众种茶。2012年以来,全村茶叶种植面积逐渐发展到近7000亩。冉茂文担任了村支书,带领村民脱贫奔小康。

  2021年,恩施玉露茶制作技艺第十一代传承人蒋子祥在白果乡投资创办楚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陆续与500余户茶农签订了3000亩茶园的鲜叶收购协议。品牌溢价让茶农受益。“鲜叶卖给楚蕊公司,价格比过去高1/3。去年,我家每亩茶叶收入5000多元,今年预计要在8000元以上。”欧和清说。

  据统计,2021年,恩施市恩施玉露茶产量2530吨,产值达17亿元。恩施州茶园总面积达180万亩,综合产值为170亿元,带动80万名茶农增收致富。

重庆黔江

“红军树”下的新故事

  一大早,重庆市黔江区水市镇居民彭江燕就换上保安制服,前往水车坪景区上班……这份“家门口”的工作,每个月能给她带来3000多元的收入。

  水市镇水车坪老街附近的小广场上有一棵皂角树,当地人说,红军当年在这棵树下驻马誓师,干革命、打土豪,把钱粮分给贫苦百姓,因此就把这棵树称作“红军树”。

  水市镇平均海拔1200米。近年来,大批干部来到这里,跟村民一起探索致富路。“先是解决水、电、路等硬件设施,随后通过创建景区,一大批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水市镇水市社区第一书记刘元说,“现在还建起了立体农业。”

  村里条件好了,不少能人也被吸引了回来。在冯家街道寨子社区,外出打拼多年的粟永陆回到家乡开办了农家乐:“现在路好了,从城里进村,只要半小时。”

  如今的黔江,产业旺了——全区桑园面积接近10万亩,特色产业覆盖脱贫户90%以上;岗位足了——去年引导组织农民工外出务工12.7万人,其中脱贫人口2万多人。

  “脱贫不是终点,我们正在切实推进52个区级重点帮扶村的工作,着力打造4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黔江区乡村振兴局负责人说。

贵州铜仁

苗绣变成致富产业

  打响过甘溪战役和困牛山战斗,见证了红军第二、第六军团胜利会师,贵州省铜仁市是一块红色热土。这里经济发展一度滞后,现在起了很大变化……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刺绣技艺,集纺织、挑花、剪纸等工艺于一体,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外婆和母亲的熏陶下,松桃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石丽平打小就练出了一手绝活:“苗绣技艺不能失传,我要让它帮山里的姐妹们脱贫致富。”从2000年开始,石丽平搜集整理苗绣的不同绣种和纹样,并建起产品加工生产基地。

  经过10多年努力,石丽平带起了一支260多人的专业刺绣队伍。在妇联和有关部门支持下,石丽平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4000多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在铜仁市其他地区,越来越多妇女凭借刺绣技艺实现脱贫致富。在万山区旺家花园社区,居民李廷娥正忙着赶制订单……旺家花园社区居住着1.8万余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社区引进苗绣企业,帮助妇女就业。

  近年来,铜仁市推动“指尖技艺”转换为“致富产业”。全市共培育特色手工产品企业153家,培训绣娘2万余名,实现产值3.2亿元,带动2000多名脱贫妇女稳定增收。

>>一线感悟<<

选准产业 带富百姓

  “媳妇快起来,门口挂盏灯;照在大路上,同志好行军。”在湖南省桑植县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民歌回荡……这首歌唱出了湘鄂渝黔革命老区群众的深情厚谊,映照出军民鱼水情深。

  湘鄂渝黔革命老区地处武陵山区,群山苍莽、溪谷纵横,山岭阻隔、环境闭塞,多年来发展相对滞后。经过脱贫攻坚,曾经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适合养什么就养什么,帮乡亲们找到一条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致富好路子。大山深处的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利用地理优势,发展白茶种植,7.45万人从事茶产业,3.5万群众靠茶增收;张家界市永定区重点培育莓茶,“小叶子”敲开“致富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种植黄金茶和莓茶10余万亩,油茶林面积达45万亩……老区的实践表明,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根本出路,输血更要造血。选准一个产业,能带富一方百姓。

  产业旺,家园兴。如今,老区的乡村处处焕发生机,道路硬化到门口,小汽车开回村子,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谭勇以前在深圳务工,返回老家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楠木桥村后,承包了108亩水塘,带动12户村民增收。村里建起7000多亩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现已孵化出12个家庭农场、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农业公司。乡村大舞台,蕴含发展大机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人人都是参与者、建设者;鼓励更多有志青年扎根农村、各展所长,就能一起建设更好的宜居宜业幸福家园。

  近年来,沪昆、张吉怀等高铁开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株潭都市圈等区域带动下,老区发展正迎来新机遇!唱响“照在大路上”歌谣的红色家园,如今大踏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宽阔大道上,书写着更加美好的新篇章……



绘出美丽新画卷——川陕革命老区


孟夏时节,行走川陕革命老区,绵延山岭草木葱茏,随处可见老区百姓幸福笑脸。

  近年来,川陕革命老区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发展特色产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生活美、产业旺、生态好,川陕革命老区,正绘出美丽新画卷。

  生活美:“搬”出幸福来

  走进秦巴山深处的陕西省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一排排崭新安置楼白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间。

  “种了青菜、点了豆子,香葱长得也不错!”脱贫户汪显平弯着腰,忙着侍弄社区里的“安心菜园”。

  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汪显平告别山上土坯房,搬进了山下新楼房。“走,进屋看。”跟着汪显平打开家门,三室两厅的房子宽敞整洁、窗明几净。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利县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

  “眼下,老家山上还留着5亩茶园。我在镇上打工,外加修电器营生,全家日子过得顺心。”汪显平端来一盆清水,淘洗刚从“安心菜园”采回的果蔬。

  环绕锦屏社区走一圈,学校、超市、医院、公交站等设施一应俱全。4家社区工厂里,200多名妇女织鞋袜、做线圈,在家门口上班。

  “白天,大家忙工作。一到晚上,人们跳广场舞、打太极拳,不少年轻人还来打球,社区里热火朝天……”社区党支部书记江慧丽说。

  如今,平利县“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全县110个集中安置区里,8万余名搬迁群众乐享新生活。

  一路行至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这里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当时数万名群众踊跃参军。时光荏苒,如今脱贫攻坚已取得胜利,老区群众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赤溪镇西厢村,小河里水流潺潺。脱贫户岳俊洪挽着裤脚站在河边,等着上游游客坐船漂流而来。

  “最近这阵子,游客多了。”每到5月,岳俊洪便在村里的漂流基地上工,“力气有处使,心就安了。”

  前些年,岳俊洪住大山深处的土坯房,加上母亲患病,“穷得叮当响”。2018年,全家搬进了100平方米的安置房,老岳高兴之余有点担心:家搬了,离田远了,靠啥生活?

  很快,村里引进公司建起漂流基地、游乐场。如今,他在家门口上班。“在村里鼓励下,我跟儿子一商量,开始养黄羊。”老岳好学,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学了不少技术,“现在养了150只黄羊,全家年收入有十几万元。”

  “如今,巴中已有22.53万名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其中易地搬迁劳动力10.98万人。”巴中市人社局副局长罗碧林介绍,让易地搬迁户安居乐业,当地一方面发展特色产业、引进重点企业,另一方面鼓励脱贫户创办民宿、养殖场等。“近2.7万人次脱贫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就业能力不断提高。”

  产业旺:腰包鼓起来

  “白茶树喜阳怕涝,少浇水,才能长势旺。”走进四川省青川县乔庄镇瓦砾村,白茶园管护队队长赵堂荣向村民柳丕富传授管护茶苗诀窍。

  按老赵教的法子,茶苗种得绿油油,看得柳丕富心生欢喜。

  2018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下,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向青川县陆续捐赠“白叶一号”茶苗540万株,在瓦砾村和周边地区建成“白叶一号”受捐茶苗基地1517亩。

  “白叶一号”落户青川后,赵堂荣被聘为瓦砾村“管护队长”。从一开始的“小白”,到现在的“土专家”,赵堂荣学得认真。参加了不少次县里举办的现场交流会,他还曾被派往浙江培训,“不同季节,有不同管护方法。茶苗长得好,全靠人勤劳……”

  茶园里,像柳丕富这样既种茶又学技术的村民有几十名。“在这儿务工,活不累,还离家近。”赵堂荣说,学到技术运用到自家茶园里,每年鲜叶采摘量可增加30%。

  今年3月,赵堂荣精心管护的72亩白茶,初次大规模采摘获得500余斤鲜叶。村民在务工之外,开始享有采茶收益。

  “下一步,我们将补基地、补加工、补品牌、补营销,进一步做强‘白叶一号’全产业链。”广元市政协副主席、青川县委书记龙兆学介绍。如今,青川县茶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茶园面积达27.4万亩,茶叶产量8000吨,实现综合产值25亿元。

  群山环抱中,陕西省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进入了木耳采摘的时节。

  走进村口大棚,喷淋灌溉系统正给木耳浇水。看着菌棒上钻出一簇簇“小耳朵”,村民殷书锋脸上泛起笑容。

  在金米村,殷书锋是种植示范户,也是木耳管理员。村里2019年开始发展木耳产业,殷书锋跟着技术员学艺,渐渐成了行家,“今年种了11万袋木耳,预计能赚8万元。”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村容村貌,走进村培训中心、智能联栋木耳大棚,了解木耳品种和种植流程,询问木耳价格、销路和村民收入等,夸奖他们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

  如今,尝到木耳“甜头”的,不光是殷书锋。在金米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木耳。“今年春季,全村种了400万袋。”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介绍,有150户600多人参与到木耳产业链上。通过电商,这一簇簇“金耳朵”将销往全国各地。

  大山深处,“小木耳”长成“大产业”。截至目前,柞水县累计发展木耳专业村65个、生产基地80个、大棚2519个,带动1.5万户农民持续增收。

  生态好:护出绿色来

  “穿过这油松林,山梁背后,就是一片锐齿栎。”身着迷彩服,穿梭在秦岭茂密林间,王军岗对脚下的坡坡岭岭如数家珍。行至山顶举目四望,不同海拔的林梢上,嫩黄过渡至深绿,好似一幅大自然的“调色盘”。

  身为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杨家沟保护站护林员,王军岗和3位同事一道,守护着洋县境内这片近4000公顷的森林。

  “森林防火、科研监测、病虫害防治……”谈及岗位职责,王军岗语气坚定,“我们要当好秦岭生态的守护者。”

  洋县青山绿水间,也是“东方宝石”朱鹮的栖息乐园。自发现7只朱鹮后的40年间,洋县护鹮打出“组合拳”:朱鹮活动区内,禁止开矿、狩猎、砍林伐木;建立保护站、救护饲养中心、自然保护区……如今,数千只朱鹮从洋县一隅扩展至秦巴地区,“自觉护鹮”的意识,已融入当地百姓点滴生活。

  从秦岭深处,行至大巴山腹地,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在此间主动出击,获得宣(汉)达(县)战役胜利,川陕革命根据地和川东游击区连成一片。在红色精神感召下,宣汉干部群众一代代接续奋斗,在红色老区筑起绿色梦想。

  吃罢早饭,漆树土家族乡护林员朱尚勇出门巡山,拿着喇叭边走边喊,“不准携带火种进山,保护野生动植物……”他负责500多亩林区,其中有100多株世界濒危植物崖柏。

  在宣汉县,像朱尚勇这样的护林员共有3085名,分散在各大林区。作为四川盆地北部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宣汉境内有苍松、红豆杉等1000余种乔灌植被,云豹、赤腹鹰等100余种珍稀动物在此繁衍生息。

  “为守护大巴山自然生态,我们实施‘增绿、见绿、护绿’行动,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辖区内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受保护率达100%。”宣汉县生态环境局局长王小伟说,“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多措并举,呵护青山绿水。”

  2021年,四川省、陕西省发布相关文件,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出加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做好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让子孙后代乐享绿水青山。

>>喜看老区新变化<<

陕西省镇巴县柳营村

红色旅游热 致富劲头足

  穿林过洞,春风拂面,从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驱车1个多小时,便来到了巴山环抱的柳营村,川陕红色交通线黎坝纪念馆就坐落于此。

  “原来在这个小山沟,还藏着这样一段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5月,镇巴县黎坝镇柳营村迎来大批游客。忙的时候,解说员田红梅连口水都顾不上喝,“这阵子,纪念馆每天要接待2000人次以上。”

  马灯、步枪、药品盒、手电筒……橱窗中的一件件革命文物将人们带回那段峥嵘岁月。1933年至1935年,中共地下党员武志平等开辟了从汉中通往川北的红色交通线,在黎坝建立了秘密交通站。

  院落一间房间内,依然留存有交通站秘密通行的地道,沿着这条地道可以进入柳营村后大山之中。村民黎光德回忆:“革命年代,三爷爷黎正刚、三奶奶王三珍都是交通员,他们和村民把粮食、药品、地图等重要物资及情报送往川陕革命根据地。”

  光阴荏苒,山乡巨变。“柳营村依托红色资源,完成了从贫困村到旅游村的华丽转身。”柳营村第一书记贺晓宏说。为了把游客迎进来、留得住,2017年,柳营村改造了7家民宿,整治提升村居环境,修建观光步道、休闲廊亭。

  路好了、景美了,柳营村乘上农旅融合发展的快车。山上采茶叶、中草药,山下有稻鱼种养基地、莲藕基地。“一年四季,柳营村有四种色彩,油菜花春天一片黄,荷塘夏天一片绿,水稻秋天一片金,辣椒冬天一片红。2021年柳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元。”贺晓宏说。

  “呀!真香!”游客们围在村口商店,要带上几瓶柳营村的特产辣椒酱回家。辣椒酱生产企业的创始人是从北京回乡创业的田宝林。“现在我带动500多个脱贫户,每年生产辣椒酱20万罐。”田宝林一脸自豪。

  “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咱要接续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好。”黎坝镇副镇长汪宇飞说。

四川省通江县王坪村

高速通达大巴山

  这阵子,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王坪村村民王朝敏忙个不停。家里住了20多个修路工人,王朝敏夫妇忙着招待。听说儿子要从成都回来,老王乐呵呵“指点”:“你开车沿着高速一路走,下了高速就是咱家门口。”

  王朝敏口中的高速,就是镇广高速王坪至通江段。今年1月18日,该段高速正式通车,大巴山腹地再添一条经济大动脉。

  巴中地处成都、重庆、西安三个城市的几何中心,镇巴高速全段建成后,将与巴万高速、巴达高速、达渝高速等连通,成为巴中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通道,也是北上出川的第二条大通道。

  要说路好不好,王朝敏有发言权。前些年,每周一送儿子到县城上学,父子俩总要一大早3点就起床,骑上摩托沿着坑坑洼洼的盘山路走,“等到了县城,就快7点了”。

  通江县呈“三山夹两谷”地形。过去,道路坡多、弯急、路陡。从王坪村到通江县城,要花近两小时。时间长,又容易晕车,村民轻易不愿出去。

  “新修的高速一路通畅,从村里到通江县城,只要20分钟,到巴中市区也仅仅需要50分钟。”王朝敏说。

  高速修建,不少工人住在王朝敏家。为工人提供食宿,他家每月的收入有1万多元。“招待客人,照护田地,两不耽误。”王朝敏说,村里像他这样的家庭有不少。

  镇广高速起于陕西省镇巴县,经四川巴中、达州、广安,直至重庆。“全线通车后,沿着镇广高速,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等红色旅游景点将串联起来。”巴中市高速公路管理局局长刘平介绍。

  近年来,巴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通车运营高速公路7条。北接陕西,南通重庆,一条条高速带动当地百姓致富,推动当地文旅康养和红色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助力巴中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

>>一线感悟<<

扎实办好民生事

  秦巴山深处,一排排白色楼房依山傍水,修葺一新。这是川陕革命老区的一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搬迁群众在这里安居乐业、开启新生活。

  搬出来是第一步,住得舒适舒心,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了让居民吃菜不犯难,社区将流转出来的部分土地平整后划给每户居民,方便群众种菜。同时,建起库房、餐厅、集市等配套设施,满足了搬迁群众多方面生产生活需求,增强了人们的归属感和安定感。

  乐业才能安居。为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近年来,老区各地开办了大量社区工厂,大都建在安置社区周边,数万名搬迁群众“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有了稳定收入,群众心里更踏实。这些工厂多以加工毛绒玩具、电子元件、服饰等为主,门槛低、易上手、工作时间灵活、按件计酬。不少当地群众平均月收入2000多元,打工赚钱的同时又能照顾家里,两不耽误。强化就业保障、夯实民生之本,日子才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在很多安置社区,都能看到这句话。群众习不习惯、顺不顺心、高不高兴,是社区管理的一道考题。在一些社区,由优秀党员担任楼长、户长、网格员,小区、楼栋、网格成立党小组,以党建引领带动社区管理与服务。有群众说,有了党员引领示范,就有了“主心骨”,能更好适应全新生活。行走在老区,看到搬迁群众的笑脸、焕发的精气神,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幸福。

  民生连着民心。关心群众生活、心系群众冷暖,扎扎实实办好民生实事,映照着老区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使命担当。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老区一定能持续写好增进民生福祉的大文章。



红色沂蒙 风光好气象新——沂蒙革命老区


八百里沂蒙是片红色热土。革命战争年代,百万沂蒙人民拥军支前,十万英烈血洒疆场。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总书记强调,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如何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

  百姓生活越来越红火,绿色理念深入人心,产业格局不断优化……走进沂蒙革命老区,欣赏好风光,见证新气象,这个问题的答案愈发清晰。

  日子新,百姓生活越来越红火

  驱车驶过朱村沭河大桥,来到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这座依沭河而居的村落,曾留下沂蒙人民踊跃支前、钢八连抗击日伪军救百姓等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

  村民王经臣一直担任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说起村子这几年的变化,他如数家珍:“村子周边先后发展起了柳编产业园、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但能在家门口就业,腰包也越来越鼓。”

  王经臣说的柳编,是用柳条编织而成的各类物品,是临沭很多农民的看家本领。2021年5月,临沭柳编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这几年,临沭县推动柳编产业转型升级,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

  在朱村附近的欧拉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来自西山前村的周成爱正干劲十足地忙活着,只见细细的柳条经她之手,变魔术般地搭成了框架,一圈圈地缠绕、交叉、累积……不到一个小时,一个提篮就编成了,不久后,它就会摆上欧美市场的货架。

  欧拉公司总经理张志全说,公司如今已形成从种植、设计、加工到销售的柳编全产业链模式,吸纳周边村民就业超千人。据了解,临沭县目前有柳编企业390余家,产品出口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突破22亿元。

  “这件提篮,能挣10元加工费。”周成爱说着,双手依然不停,“干这活既不耽误种庄稼,也方便照顾家庭,每个月能多挣不少。”

  不过,最让王经臣高兴的,还是朱村的红色文化传承再上新台阶。2013年至今,沂蒙支前馆、朱村村史档案馆、沂蒙民俗文化展馆等5个场馆相继建成开放,朱村变身红色旅游景区。

  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告诉记者,景区建成投入运营以来,为本村提供保安保洁、群众演员等岗位160多个,九成商户经营者是本村及周边村民,村民人均年增收3500元。

  在广袤的蒙山沂水间,群众生活越来越红火的,远不止朱村一个。

  风光美,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4月,临沂市费县马庄镇核桃峪村的千年流苏树如期绽放,白色流苏花挂满枝头,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核桃峪村的流苏树,这几年在互联网上成了网红。不过,在村民朱传海看来,景区价值一直没有被充分发掘。“外地游客来村里游玩,最多在农家乐吃个饭。此外,游客大量增加,也对景区环境提出了挑战。”

  费县生态资源开发运营公司的成立,给村庄带来新契机。在费县,一棵树、一块石、一片地、一幢房……碎片化的生态资源只要“存”入其中,都可能转化为可计价、可交易、可融资的生态产品,交由市场开发运营。

  正因此,千年流苏树获得230万元“流苏贷”,用于旅游区建设。核桃峪村党支部书记吴强说,其中100万元入股沂蒙小调特色食品有限公司,公司不仅为村庄提供种植技术支持,还保底收购村里生产的核桃、小米等农产品。余下的钱建设了葡萄园,投资了民宿,改变了村庄产业单一的局面。而朱传海也抓住机遇,流转闲置的山岭地,建起了20多座集装箱式的民宿客房。

  蒙阴县位于沂蒙山区腹地,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4%,工业项目较少。2019年,临沂市将蒙阴作为生态县单独考核,县里也对各乡镇实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指标的差异化考核。

  生态优势变成考核分数容易,但绿水青山如何才能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蒙阴县这两年千方百计寻求盘活乡村的生态资源。在桃墟镇安康村,当地通过开发“树上村庄”旅游项目,让游客通过树上餐厅、树上民宿体验“树上生活”。

  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沂蒙老区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近3年来,老区重点城市临沂市共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49家、关闭化工企业435家,压减生铁产能120万吨、粗钢产能285万吨。

  新旧动能转换间,高质量发展凸显。数据显示,2021年临沂市生产总值达到5465.5亿元,比2016年增长34%,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31.8%,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天蓝、地绿、水清渐成常态。

  发展快,产业格局不断优化

  午夜时分,在临沂市兰山区,金兰物流基地依然灯火通明,信息交易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滚动运输价格、货量、运营线路和订单信息。室外,一辆辆满载货物的车辆依次驶出园区,奔向全国各地。

  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如今的临沂物流,已经完成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流通效率不断提高。山东兰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士岭介绍,2013年的物流信息中心常常人满为患,大家要挤在大厅里查询信息,联系业务。如今司机们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上查询和处理信息。据统计,临沂市兰山区的23个物流园区共注册物流车辆4.95万辆,分布在以临沂为首发站点的2000多条物流专线中,行程遍及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

  地处革命老区的临沂,已从曾经的“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发展成为“商贸物流之都”,拥有北方地区最大的物流基地。

  物流业迈向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明辉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辉原本在临沂商城内经营劳保产品批发,后来逐渐意识到,依托临沂发达的物流业,在互联网上大有可为。如今的新明辉,建成工业安全品行业垂直电商平台,为全国3万余家终端用户和12万余家渠道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高效便捷服务。自平台上线以来,企业复合年均增长率保持在40%,累计交易额200亿元。

  眼下,临沂的商贸和物流优势,正吸引不少企业前来投资建厂。据统计,临沂目前市场主体已经突破130万家、居山东第四位,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00家,近年来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4家、瞪羚企业48家。

  随着产业格局的优化,发展实力持续增强。2011年,临沂市经济总量跨入全国城市50强,2020年跻身全国地级市20强,不断书写着沂蒙老区新的荣光。

  “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扬光大沂蒙精神,奋力在全国革命老区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临沂市委书记任刚说。

>>喜看老区新变化<<

沂南县推动红色文旅融合发展

红色文化“活”起来

  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山村剧场,一曲《沂蒙山小调》拉开了沉浸式情景剧《歌声里的红嫂》序幕,这是《沂蒙四季·红嫂》最新剧目。

  临沂作为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为激活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2021年沂南县保护性开发利用红色资源,依托山东省第二次青年代表大会会议旧址、老房子、老院落,再现当时生活场景,改造了7处沉浸式小院,以“普通百姓,国家英雄”的沂蒙红嫂为主线,挖掘红嫂感人故事,形成《妇救会》《民兵连》《识字班》《跟着共产党走》等7部剧目。

  沂南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成介绍,截至目前,山村剧场已累计演出10场、接待观众1万多人次,沉浸式小院演出累计接待游客820余批次、6万余人次。山东已向全省推广红嫂故事沉浸式小院演出形式。

  近年来,像沂南县一样,临沂已有不少红色展馆、景区创新建设沉浸式体验场景,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

  为深入挖掘沂蒙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文旅融合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临沂还先后推出500余种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规划红色精品旅游线路30多条,革命场景体验、沉浸式小院演出等红色旅游项目120余个,年接待游客4500万人次以上。

五莲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89.5%

绿色发展“跑”起来

  蜜薯产量翻一番!地处沂蒙革命老区的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潮河镇后魏家村,村民说起如今的日子,个个喜笑颜开。

  五莲县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山地丘陵面积占比86%,是典型的水土流失易发区。为遏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近年来五莲县实施造林绿化、水利水保、治山改土三大工程,对全县1.5万亩25度以上陡坡地全部进行还林还草,对25度以下的坡耕地连片修建梯田和畦地,打坝修田、整沟治地、恢复植被。目前,该县坡耕地有效治理达90%,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89.5%。

  后魏家村属魏家小流域治理区,村里的土地修了排水沟和耕作便道,并加筑护坡,建蓄水池,一系列举措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蜜薯亩产最高翻了一番多,每亩增收至少1000元。”五莲县潮河镇魏家蜜薯干合作社负责人王彦说,村民种植的蜜薯大部分就地加工成蜜薯干销往各地,合作社年销售额达300万元。

  五莲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徐桂亮说,现在不少农业龙头企业在五莲县流转土地,其中户部乡三关流域林果生态示范区等30个万亩片区、千亩基地,果树种植面积达到51万亩,年产果品1.12亿公斤,果农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

  土地“肥”了,产量高了,果树面积扩了,果农腰包鼓了,五莲县绿色发展正“跑”起来。

>>一线感悟<<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誓言“生命不息,拥军不止”,“沂蒙新红嫂”朱呈镕10余年来带领团队行程50多万公里、慰问部队400多次;坚定“这辈子只干一件事”,山东省临沂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团团长徐军自2018年以来组织开展3000多次心理辅导活动,把温暖关爱送到孩子心中……行走在沂蒙革命老区,时常被这些故事打动。

  沂蒙儿女为什么能以实际行动写下感人至深的篇章?一个重要原因是沂蒙精神的基因在传承、沂蒙精神的血液在流淌。今天,沂蒙人民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将沂蒙精神发扬光大,绘就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崭新画卷。

  看乡村,《沂蒙山小调》创作地薛庄镇白石屋村,过去交通闭塞,如今随着改善交通条件、盘活红色资源,已发展成旅游胜地,群众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看城市,临沂市2021年生产总值达5465.5亿元,百万级市场主体、千万级人口规模、万亿级商贸物流,实现从“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到市场名城、物流之都的转变。从跟着共产党翻身得解放,到为美好生活矢志奋斗,沂蒙人民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精神,用自己的双手干出一番新天地。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朱呈镕和徐军说,听着红色故事长大,心里早就种下了沂蒙精神的种子。沂蒙的党员干部说,传承弘扬沂蒙精神,要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沂蒙的老百姓说,幸福生活不会从天而降,要听党话、跟党走、好好干。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沂蒙精神是老区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让沂蒙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老区人民斗志昂扬,老区发展未来可期。



依托生态优势 推进绿色发展——太行革命老区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东北—西南走向、纵贯800余里的太行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晋冀鲁豫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西柏坡、百团大战、大寨、红旗渠……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词与这里息息相关。

  2009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瞻仰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时强调,要结合新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太行精神。

  新时代,太行革命老区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基础设施更完善,产业振兴有活力

  今年“五一”前夕,记者来到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举目四望,群山苍翠,连排的“青水瓦、滴水檐、花格窗”式样太行山新民居令人眼前一亮。

  “天气暖和起来,我得把小院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年底来考察时,我们住的还是土坯房,到处透风。”村民唐宗秀说,近年来,村民住上了新民居,用上了自来水,村庄环境大大改善。

  依托好山好水,2019年5月,骆驼湾正式启动民宿旅游项目,旅游年收入近2000万元。“总书记鼓励大伙‘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如今村民们拿租金、薪金、股金,人人有钱赚!”骆驼湾村党支部书记顾瑞利说。

  坐标北移,170公里外的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位于太行山的北部。

  广灵县非遗产业园区“巧娘宫”合作社里,一根根不起眼的秸秆、柳条,在“巧娘”手里上下翻飞。

  县里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巧娘宫”合作社创始人刘金萍召集心灵手巧的妇女一块做编织品。如今,“巧娘宫”已吸纳周边乡镇1100多名妇女就业。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刘志杰认为,“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突出解决发展“好不好”的问题。在太行革命老区的广阔农村,正悄然酝酿着质的飞跃。

  “现在推行统耕统收、统防统管的机械化‘托管’服务,辣椒产量和质量又上了个新台阶。”在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万亩辣椒种植地,椒农马来贵高兴地说。

  老区焕新,农民减负。这两年,屯留72万亩耕地,有80%都纳入全托管或半托管。效果有多明显?“全区农机具使用面积达到45万亩,亩均降低成本145元,亩均增产粮食150多公斤,服务主体年均增收7万元。”屯留区委书记翟卫华说。

  科技助力生态修复,绿色点亮城市生活

  太行革命老区地下资源丰富,也是山西能源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合之前,粗放的开采方式给老区造成了生态创伤。山西整合煤炭开采资源、成立晋能控股集团后,突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优化。”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存权说。

  绿色开采的关键,在于通过科技创新优化开采方式。“把采矿产生的矸石等废弃物加上粉煤灰、劣质土、城市固体垃圾等,加工成膏状高浓度浆体,再通过管道输送到井下采空区,这就是充填开采。”位于长治市的潞安化工集团高河能源充填开采项目主管技术员郑帅亮介绍,绿色开采不仅降低了粉煤灰固废处理成本,还减轻了煤矿生产过程中带来的地表塌陷等问题。

  绿水青山重回老区。早上7点半,河北省邯郸市市民杨元杰像往常一样,将沿龙洞珠泉、天鹅桥一路拍摄的白鹭照片通过微信发送给好友们。“矿山沉陷区变成了湿地公园,昔日的荒山变身南响堂森林公园,成为鸟类天堂……”说起这些年镜头里峰峰矿区的变化,杨元杰总有说不完的话。

  丹河新城周边的鲜花竞相绽放,五谷山公园百亩花海花团锦簇……目前,山西省晋城市建成396平方公里环城生态圈、270公里城市绿道,城市绿化覆盖率45.8%、城市绿地率4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5平方米。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地处太行山北部,沟壑众多,可利用土地少。2018年开始,蔚县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公开招标选定山西大地控股生态修复科技有限公司为蔚县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投资和建设单位,通过生态建设、耕地提质改造、产业植入等一系列“组合拳”,整治耕地面积3万余亩,完成沟道两侧荒山荒坡绿化面积3.75万余亩,惠及群众10万余人。“一湾碧水、两岸良田、满山林果”的景象初步显现,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荒滩变成了平展展的耕地,荒山穿上绿装,村里的路硬化了,自来水也进家了。”蔚县阳眷镇大台村村民马世忠高兴地说,县里还引进了油葵,铺设了灌溉管道,油葵花一开,好多人来这里旅游、拍照,“村民的收入就比以前提高了一大截。”

  太行精神代代传,红色“引擎”动力足

  从山西省阳泉市沿着天黎高速南下,太行绝壁风光在两侧不断后退。在晋中市左权县,从羊角乡政府所在地到左权将军纪念亭需要一个小时车程,前来缅怀的群众仍络绎不绝。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灰墙白瓦的平房中,毛泽东用过的办公桌、周恩来同志用过的书架等历史文物,静静地述说着那段戎马倥偬的岁月。山脚下西柏坡纪念馆展厅内,游客轻触屏幕便能翻阅当年的图像资料。

  红色太行,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产业振兴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长治市武乡县围绕红色文化遗产,开发红色旅游。一下高速公路,两边都是红色主题的路标、雕塑。八路军文化园、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园里不仅有《反扫荡》《太行山》等大型实景剧演出,还有射击体验、坦克小火车等体验项目。武乡县境内的百团大战总指挥部砖壁旧址、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等,已成为山西红色旅游的经典目的地。

  武乡县党史办主任温海明说:“当时仅有14万人口的武乡县,就有4.1万人参加八路军,2.1万人为国捐躯。”红色旅游与绿色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让武乡县步入发展快车道。在该县小庄村,25眼土窑洞变身乡村风格浓郁的民宿酒店,受到游客青睐。“以前只能在家种地,现在在村里‘打零工’,一个月收入三四千元。”村民陈素萍说。

  老区振兴,产业先行。2021年,《河南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促进条例》发布,支持太行革命老区以产业促发展。

  太行山下,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一家蔬菜工厂内一片忙碌。早6点,测温湿、察长势;晚10点,归集数据、改进水肥,负责番茄种植的王晓庆称自己是“新农人”。

  去年底,王晓庆带着技术从北京回到辉县市老家,与当地的孟电集团一起,推行碳中和示范项目。按照作物温度和气肥需求,电厂的二氧化碳、余热等通过管道送到蔬菜工厂,让二氧化碳成为番茄光合作用所需的营养。

  工厂园区内,一束束番茄根茎从装满椰糖基质的圆盘里攀爬而出,伸向高空,叶片下是一串串番茄。这里的番茄6月底即批量上市。蔬菜工厂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全程数字化管理,既保证了质量,也提高了产量。

  沿着太行山南麓,来到河南省林州市黄华镇魏家庄村,红旗渠一干渠穿村而过。近年来,魏家庄村靠着发展特色旅游业实现了乡村振兴,过去一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营业额突破2000万元,村集体收入达66万元。

  “村集体经济由‘弱’到‘强’,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善,我们干劲更足了。”魏家庄村村民魏存昌计划着继续壮大他的采摘园。

>>喜看老区新变化<<

山西平顺县西沟村

青山长青 村庄“上新”

  越往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东边走,越深入太行山的脉络。沿着国道转十来道弯,西沟乡便出现在眼前。山依旧是石头山,水依然是浊漳水。路旁,申纪兰耕种过的那片玉米地,又翻腾出鲜嫩的绿。

  60年前,以李顺达、申纪兰为代表的西沟人,在这片土地上背土上山、先易后难,栽了阴坡栽阳坡,硬是让这寸草不生的石头沟变成了绿水青山。改革开放后,西沟人又办起村办企业,成为发展集体经济的典型。

  农业互助合作,是西沟的名片。又一个10年过去,西沟村所在的平顺县脱了贫。从附近制高点金星峰俯瞰西沟,山花怒放,白墙民宅、阡陌交通点缀其间,现代田园风光尽收眼底。村党总支书记郭雪岗掰着手指头兴奋地告诉记者:“你看那42座香菇大棚和采摘园,还有漫山遍野的野生连翘,都是宝贝哩。”四季飘香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根考说,光香菇大棚,就为村民人均每年增收两万元。

  从西沟展览馆出来,顺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不一会,便行至血泪凹、革命岩。它们宛如太行大峡谷间的一串明珠,红色遗址和绿水青山融合在一起,给游客带来心灵震撼。平顺县委书记连树斌介绍:“我们建成了西沟村劳模文化园,带动了周边的东坪民宿基地、神龙湾村等地的乡村旅游。”

  在互联网时代,西沟村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西沟乡的太行数字示范基地,吸引了100多名年轻人返乡。作为电子商务示范县,平顺县在每个村都设有电商服务网点,打通了电商下乡的“最后一公里”。“以前在网上买东西,一周左右才能送到村里,现在基本是隔天到达。山里的连翘、党参、小米等农特产品,也通过电商走出了深山。”平顺县商务发展中心主任刘培培介绍。

  傍晚时分,太行深处炊烟袅袅。从附近的数据标注基地下班回来,锅里热气腾腾的黑小米粥已成稠状。今年22岁的刘乐非、刘乐凡是一对双胞胎姐妹,2021年7月,姐妹俩成为基地的第一批员工。数据标注的工作让她们俩感到很新鲜。“我妈平时也看淘宝直播,我自豪地告诉她,这是您女儿工作的一部分。”刘乐非说。

  在一代代干部群众的努力下,西沟已换了模样,焕发着勃勃生机。

河北内丘县岗底村

农技助力 智慧兴村

  初夏时节,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掩映在绿树青山之中。

  岗底村长期以来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全村215户人家,荒山就有8000亩。1996年,“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教授率领科研团队,到这里传授林果种植管理技术,助农致富增收,革命老区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苹果园里,李保国教授的爱人郭素萍正带领团队给果农们介绍大苗建园的管理试验。2016年,李保国教授在果园里做试验,不承想试验田刚建起没多久,他突发疾病,永远离开了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为完成大苗建园试验,郭素萍带着团队在此攻关,如今大苗建园技术已见成效,亩产达到2881.1公斤。

  目前,岗底村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

  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吃上“科技饭”的岗底果农还赶上了“直播销货”的潮流。4月27日,岗底村一处果园内,村民刘海燕正手拿剪刀给果树疏果。在某视频平台拥有1.7万粉丝的她,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进行着直播。

  2013年,刘海燕听取李保国教授的建议,从公公婆婆手里接下4亩果园,由超市经营者变身普通果农,现在“一天不见果园就想得慌”。每年10月,她的果园能结七八万个苹果,至少卖六七万元。

  “过去,只有周边的村民过来采摘;有了短视频宣传,数百公里外的网友都会自驾来村子里采摘。”如今,很多快递公司都在岗底村设点,刘海燕的苹果卖到了全国各地,“我要运营好短视频账号,帮助更多果农扩大销路。”

  近年来,岗底村推进太行山苹果特色小镇智慧旅游项目,利用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手握一部手机,便可游遍岗底村。“我们村将继续运用新科技手段,把乡村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吃生态饭,走生态路,端金饭碗。”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

>>一线感悟<<

不竭的精神动力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有个“马定夫村”。1943年,日伪军对这里发动袭击,八路军新编第10旅第30团政委马定夫奋勇抗敌:“有我们就有群众。”在人民军队的顽强抵御下,1000多名干部和群众安全转移,马定夫伤重牺牲。为了纪念他,当地改名为“马定夫村”。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八路军和太行、吕梁儿女,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培育和造就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红色精神,热血铸就;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朔州市右玉县,党员干部与群众一道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累计种树1.3亿多棵,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宜居宜业宜游”;晋城市陵川县锡崖沟村,地处晋豫两省交界,高山深谷,几代人自力更生,用锤子、钎子在悬崖峭壁上“抠”出7.5公里的“挂壁公路”,也凿出了发展之路、幸福之路;长治市武乡县岭头村,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群众在电商扶贫的快车道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始终保持赤子情怀,才能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只有拼出来的幸福,没有等出来的辉煌。”行走在太行革命老区,路旁的标语催人奋进,村村落落都在发展变化着。昂扬斗志、埋头苦干,历久弥新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必将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